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富阳日报

蔡小明的20余年球拍人生

日期:09-18
字号:
版面:第05版:城事       上一篇    下一篇

  蔡小明夫妻

  蔡小明(右)和姐妹穿球拍

  记者 许媛娇 见习记者 杜伊婧 通讯员 张愉薇 杨佩芳

  清晨四点半的环山乡环一村,天还未亮,52岁的蔡小明和丈夫裘小明就骑上电动三轮车相继出门了。两个“小明”分别载着满满一车球拍半成品,穿梭在大街小巷中,这是夫妻俩一天工作的起点。从29岁开始一边照顾孩子、一边穿球拍谋生,到如今带着160多位姐妹在家门口挣钱,这位被乡邻亲切唤作“小明”的来料加工经纪人,用20余年时光,把小小的球拍织成了妇女姐妹们的“生计网”。

  从家庭妇女到创业新人

  蔡小明与球拍的故事从2002年左右开始。“那时儿子刚上幼儿园,我有了空闲时间,但儿子放学后还是需要我带,没法去厂里上班。”蔡小明还记得第一次穿球拍是从村里一个姐妹家拿的材料,可能是因为年轻,上手很快,并且她总是比其他人穿得快、穿得多。蒋小明坦言,不管干什么活,她都很拼,“我会要求自己快一点,跟自己较劲”。结婚前她曾在电珠厂工作过,电珠厂多劳多得,那时她的工资就比别人高。

  蔡小明每天能穿100多个球拍,为了多做点,她常常穿到晚上10点,虽然拿到的工资只有五六块,但她觉得能够补贴家用又能照顾孩子,来料加工的活计还不错。“当时我老公在厂里的工资每天也只有20多块。”蔡小明身上总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她不满足于自己穿线,不久后就冒出了“放球拍”的念头,“放球拍”就是向厂里申请球拍来料,分发给姐妹加工。第一步是和球拍厂联系,蔡小明揣着攒下的积蓄,骑车跑遍上官乡的球拍厂,一家家询问“能不能合作”。

  “和厂家联系需要自己先垫资。让姐妹们穿线,每完成一批,都要现金结算给她们。”蔡小明坦言,姐妹的工资要现结,但厂里的结货款则要等上好几个月。“虽然有风险,但是看着姐妹们拿到钱时的笑容,就觉得值。”就这样,她开启了一边穿球拍,一边放球拍的双重工作模式。因为很拼,蔡小明在获得收益的同时也遭受了“职业病”,重复的穿线动作,让她患上了肩周炎,夜间劳动导致她的一只眼睛近视度数高达1000度。

  遭遇双重打击,“球拍夫妻档”上线

  蔡小明的朴实和真诚,很快收获了不少姐妹的信任,与她合作的球拍厂也越来越多。原本越来越好的生活,却在2015年发生转折,这一年,蔡小明夫妇遭遇了双重打击。蔡小明一直合作的一家球拍厂面临倒闭,而那时她已经垫资五六万元。“收益要不回来,但姐妹们的手工钱我还是要保证的。”她说。第二波打击是丈夫裘小明因替亲戚担保,背上了30万元的债务。

  “那时候心情很不好,也很绝望。”但蔡小明还是告诉自己要坚强起来,儿子刚上大学,她的出路只有白天黑夜干活。这时,裘小明也加入到球拍生意上来,“球拍夫妻档”就此上线。“可能放球拍时间久了,知道我的人越来越多,姐妹们都说我态度好,也不会压价,都愿意从我这里拿货。”蔡小明虽然亏了钱,但也因此获得更多姐妹的信任,丈夫加入后,放球拍的范围也扩大了,从原先的覆盖环山乡,到后来富阳城区、春江街道、鹿山街道也都有姐妹加入。

  这些年,蔡小明的球拍事业变化很大,起初是附近姐妹上门取球拍,后来加入球拍穿线的姐妹多了,她就换成脚踩三轮车送货,再后来,业务范围扩大,夫妻俩用上了电动三轮车。“我们家里有三辆电动三轮,使用时间长了,电容易跑干,电动三轮得备着。”蔡小明主要负责在环山范围内放球拍,裘小明则要负责送到周边乡镇(街道),从白天送到黑夜,遇到没有电梯的房屋,小明夫妻坚持“送货上门”,爬五六层楼,把一箱箱球拍送到姐妹手中。

  为什么这么多姐妹都愿意跟着小明夫妻干?蔡小明坦言,合作的厂家多,货源相对稳定,姐妹们一年到头都有活干,收入相对稳定。此外,放球拍也要动脑筋,蔡小明会分类施策,想要多赚钱的姐妹,她会建议穿难度稍大的网球拍,年纪大一点的姐妹则建议穿学生球拍。球拍的类别很多,姐妹住在哪里,穿什么类型的球拍,蔡小明都了然于心。“白天记在心里,晚上记在本子上。”蔡小明翻出一叠泛黄的笔记本,封面上是球拍厂名字,博卡、博凯、少平、树华……里面记录着投放球拍的数量,每个姐妹对应的完成数。

  成为“一路合拍”妇联执委,责任更大了

  从补贴家用穿球拍,到带着姐妹们实现家门口就业,蔡小明的身份也发生了改变。不久前,富阳区“一路合拍”球拍产业联盟妇女联合会成立,蔡小明当选为“一路合拍”妇联执委。

  “她说自己是委员,以后是不是要经常组织活动,去帮助更多人。”儿子裘曹飞说,妈妈努力认真的样子,他从小就看在眼里,学习和生活或多或少也受到妈妈的影响。小时候的裘曹飞,每到放学会帮妈妈穿球拍,他还记得第一次穿球拍就穿了17个,如今只要有空闲,他也会在家里帮忙装货、卸货。

  蔡小明的努力不仅让自己的小家更温馨,也影响到更多姐妹的家庭。同村的郑阿姨早年因小中风,半边身体动不了,平时也不愿出门,只能待在家里。穿球拍让郑阿姨重拾了信心。蔡小明考虑到郑阿姨的身体情况,优先给她送更好穿的小网拍,手把手教她穿球拍的技巧。蔡小明说,穿球拍对郑阿姨来说既是打发时间,又能证明自己是有价值的,生病了也能用自己的双手赚取生活费。穿球拍的活,一年到头除了春节,其他时间都有活干,郑阿姨则有“特别要求”,她让蔡小明春节前给她多送点货,让她过年的时候也能穿上球拍。记者跟着蔡小明看望郑阿姨,临别时,郑阿姨说:“小明最好了,我们最最喜欢她。”

  在做来料加工经纪人的日子里,蔡小明深切感受到来自妇联娘家人的关怀和温暖。环山乡妇联与区妇联时常关心她的工作。得益于“低收入人群来料加工财政补助政策”,三年来,像郑阿姨这样的情况,除了穿球拍赚钱外,还额外拿到了1000元左右的补助,而蔡小明也拿到了6000元左右的补助。“即便没有补助,我也会帮助这些困难姐妹。”在“生意”之外,蔡小明也时常关心着姐妹们的生活,有需要帮助的时候都会伸出援手。她说,接下来会一如既往将区政府关于“一路合拍”的产业政策宣传好落实好,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政策带来的福利。

  “看到村里闲散的姐妹,我也会鼓励她们试试看,一起来穿球拍。”蔡小明说,送球拍到姐妹家里,同时也把穿球拍的技巧教给姐妹,让大家都能一起赚钱。不久前,环山乡组织了一场球拍穿线实训课,辖区内的妇女姐妹纷纷报名,蔡小明现场指导,对于有意向的姐妹,还当场达成合作,成为穿球拍姐妹团的一员。

  “只要姐妹们还想做,我就继续送。”蔡小明说,这活虽然辛苦,但能帮助姐妹们增收,就很有价值。这条球拍共富路,小明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