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亚男/文 记者 许媛娇 整理
孙仁山,浙江富阳人,曾任国民党第七战区少校军法官,中央军校七分校中校、上校教官、科长,以及国民党军委会、西安办公所、第八战区、第一战区长官部军法处少将处长等职,同时兼任黄埔军校第七分校少将军法处长。
1946年11月受王劲哉(杨虎城将军旧属)脱逃案牵连卸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富阳政协第一、二、三届委员会委员。1997年逝世,享年89岁。
少年立志兴中华
1909年,孙仁山出生于富阳宵井村。1921年,13岁的孙仁山为帮衬家计,到富阳大源镇上的米店当起学徒。方逾一载,父亲病故,他于大恸之中返家,自此褪去孩童心性,立下了持家担纲之志。
翌年,自小就读旧式村塾的孙仁山为历新风、见世界,入富阳县立高等小学。校内饱读新书后,他于新式教育更生向往,旋即考入杭州宗文中学就读。
1925年5月15日,上海日本纱厂杀害工人代表、共产党员顾正红,激起全国工人、学生和广大民众的极大愤怒,五卅运动的狂飙迅速席卷全国。6月,作为一名进步中学生,孙仁山代表浙江省学生联合会,赴上海参加了全国学生联合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认为帝国主义是中国一切祸乱的根源,确定反对帝国主义及其军阀走狗为中国学生的历史使命。
1929年7月,孙仁山考入上海法学院法律科。苦读期间,“九一八事变”爆发,他广泛联络上海各界人士,参与了赴南京请愿救国行动,力主抗击日寇。他在日记中写道:“九月十八日(八月初七)日侵东北,三省沦陷,奇耻大辱。”
1932年1月,日军侵占淞沪。他写道:“十九路军驻军奋起抗日,迎头痛击,为全国人民所歌颂敬仰。上海闸北、江湾一带工厂、民房被毁,损失极大,痛哉!江湾上海法学院全部被毁,尤深痛愤。是年我校因战事关系移杭开校,我于六月间毕业于上海法学院法律系。”
从嗜书少年成长为学生代表,孙仁山对家的概念也逐渐由小家扩至大家,日记中,旧中国遭遇的种种屈辱他都提笔谨记。
投笔从戎报家国
1933年,上海法学院毕业后,25岁的孙仁山回乡任职于教育系统,后赴杭从事律师职业数月,终因壮怀激烈,决意投笔从戎。
1934年2月3日,孙仁山毅然从家乡出发,一路辗转北上,途经南京、郑州、洛阳、潼关、西安、凤翔、陇县、马寨,历时半月到达甘肃天水参军。日记中,他用红笔标注:“自一九三四年二月三日起赴陕甘参军,是思想志愿的极大改变。”
是年4月,孙仁山任陆军第1师少校军法官兼中央军校西北军官训练班教官,并创办天水童子军队。童子军的学生全部为国民党各团部行军途中收留,按程度不同分级入学,亦学亦军,孙仁山便曾率童子军学生,辗转多地驻防。
1938年,孙仁山于陕西凤翔参与黄埔军校第七分校筹建,兼任七分校办公室人事科长和政治教官。1942年8月,他调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西安办公所军法处少将处长,其后虽亦屡有调动,但始终从事军法和军事教育工作。
抗战烽火百炼钢
参与抗战,是孙仁山一生中不得不书的一笔。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消息传到徐、海地区,孙仁山所在胡宗南部国民革命军第1军官兵抗日热情高涨。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8月29日夜,第1军第1师接到蒋介石电令,由徐州出发赴沪参战。
战事中,日军每次攻击无不倾其全力,以求速战速决。东王宅是国军第1军防线的核心阵地,也是日军突破的核心目标。白天,日军以舰炮、战机轰炸,以坦克突破阵地。夜晚,第1军将士则发动夜袭,近战、肉搏,夺回阵地。第二天,日军再施猛攻。如此循环往复、激战不休,至9月17日,东王宅阵地已是四失四得,战况之惨烈毋庸赘言。
鏖战之下,国军第1军伤亡十之七八,自北伐来积蓄的精锐力量几被耗尽,然纵使如此,第1军仍未退出淞沪战场。在补充2000余秦地冷娃新兵后,第1军再次在苏州河防线的主阵地迎战日军,掩护参战国军战略撤退。
会战期间,国军第1军承担主要方向作战,前后补充兵员4次,换防接防5次,是名副其实的主力军。高级将领和各级骨干的牺牲,使第1军直至8年后的抗战大反攻阶段,战斗力仍无法恢复。
孙仁山在日记中记录:“11月5日晚,我上海驻地被日寇炮击五弹,所有被铺甚至衣箱文件均被击毁,我脚部负伤。是晚,车抵法租界,司机因沿路炮火猛烈未能开车,是晚即在法租界内车中就寝。次晨待明奔回,沿途尸骸遍地,惨不忍睹。”寥寥数字道尽了其中悲怆。
经过14年浴血奋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参加郑州受降仪式是孙仁山一生中最荣耀的日子,他在日记本首页记下亲历经过:“1945年8月15日,侵华日军投降。9月22日上午9时在郑州受降,第一战区长官部参谋长范汉杰,副参谋长李崑岗,长官司令胡宗南参加受降。日方是12军中将鹰森孝等5人。我于9月19日乘专机飞郑。在郑州中华圣公会礼堂举行。我时任陆军第1师军法官被邀参加日军受降大会。”
敢向平原纵猛虎
孙仁山的卸甲,与抗战胜利后他的一系列举动密切关联。
其一,便是抗日名将王劲哉的“虎口脱险”。王劲哉绰号“王老虎”,陕西渭南人,是屡立战功的国民党西北军骁将,“西安事变”的主要参与人与鄂中6年抗战的领袖,抗战结束后脱离国军阵营投奔革命,曾任共产党渭南军分区副司令员、陕西省政协常委。
抗战中血战被俘的王劲哉,面对日军威逼利诱宁死不屈,不想抗战胜利之后,又因亲共遭胡宗南逮捕,拘押于军法处。
作为第一战区长官部军法处长,孙仁山有押解王劲哉之职责。王劲哉最终得以逃脱,孙仁山因通共被撤职扣押。在王劲哉的回忆录及胡希仲传记中,对这一经过有部分描述,虽未点明要害,但这当中孙仁山的作用,也能从种种关联中得见一斑。
胡景铎、胡希仲叔侄,是著名爱国将领、杰出的民主主义革命战士胡景翼将军的胞弟与独子,两人也都是中国共产党的老朋友,为西北的革命工作做出大量贡献。
1947年春,胡宗南率军队攻占延安后,便欲借势策反二人,以壮国统区声威。而胡宗南派去的说客,正是胡希仲的妹夫孙仁山。
当时的孙仁山因王劲哉的蹊跷逃脱已遭撤职,正在保外待罪。此番游说二胡叔侄,在外人看来,实在是他“力证清白”、官复原职的大好机会,但素与二胡交好的他思量再三,褪去了相伴半生的军衣、一纸辞呈递上,自此彻底隐退。
胡宗南随从副官陈子平回忆录有载:“1946年春冬之际,杨虎城手下有个叫王老虎的旅长,因在西安发表反蒋拥共言论,被军统关押于司令部军法处,蒋介石知道后,要求押解重庆审办,但在押往西安飞机场途经东关附近时,因为中共地下党巧妙营救,王老虎得以顺利逃脱。胡宗南无法向蒋介石交代,故将军法处长孙仁山撤职查办。”陈子平和孙仁山关系很好, 对此,只能心中惋惜却又爱莫能助。除此之外,孙仁山还与陈子平等一起设法成功营救孙铁峰等抗日将领。
1948年7月,迈入不惑的孙仁山举家迁回杭州定居,成了一位辗转于沪杭之间的执业律师。
孙仁山当年的同僚、曾任黄埔军校七分校训育主任的著名诗人魏予珍,在八十高龄时曾为孙仁山赋诗一首,道出不少当世不传之秘辛:“与君共有八十岁,八十相逢一梦中。敢向平原纵猛虎,偶因沙石共从龙。全凭祖国支千韧,未向濠梁乞半钟。海晏河清欣有日,好留老眼看飞红。”
在人生最后阶段,孙仁山很少向外人提起自己的经历。而在他的日记以及书籍中,可以看到近十处备注了同样一段文字:“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记:1931年,九一八东三省。1932年,一二八上海闸北。1937年,七七芦(卢)沟桥。1937年,八一三上海,亲列参战(陆军第一师)。必要深刻痛记日寇对我国的残暴侵略杀害,同胞的深刻仇恨!”
孙仁山用这些力透纸背的文字,告诉后辈们一定要勿忘国耻、铭记历史,更要发奋图强、砥砺前行。
【新闻链接】
本文作者为孙仁山曾孙女孙亚男和曾孙女婿钱贤鑫。孙亚男说,家里关于太爷爷的生平一直是口口相传的,太爷爷讲给爷爷听,爷爷又讲给爸爸听。村史里有关于孙仁山的记载,但不全也不够精准。
十多年前,在宵井村老宅拆除前,孙亚男找出了太爷爷的一些资料,包括日记本、书信和书籍,家里的亲人都希望把孙仁山的事迹好好整理一下,孙亚男夫妇接过了这个任务。他们从家里的老人、亲戚手上收集到一些资料,又根据信件上的线索,联系到孙仁山在西安的部下,将孙仁山的经历补充完整。本文曾刊登于由黄埔军校同学会主办的《黄埔》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