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俞国平
一到节假日,我总会去老家建设我的小天地“菖蒲俞谷”。那地方有山有水,菖蒲长得茂密,苏东坡也曾光顾,盛赞菖蒲好,菖蒲村的地名即源于此。
近年来,我在自家的承包地里,建鱼池、栽菖蒲、养小鱼。那天,同事兼文友阿玉微我,说她养的菖蒲烂根死掉了,让我从山中挖一株菖蒲给她。还发了一张照片,是一只水盆、一块石头。我见那石头光溜溜的,栽不了菖蒲,就婉言拒绝阿玉所求。就一株菖蒲而已,我竟然没给她办到,回富阳碰见她,便骂我“小气鱼”了。她很生气,便把我的微信名备注为“小气鱼”。她骂,我没生气,因为我的“小气”是有道理的。
苏东坡酷爱菖蒲,搞出了“石栽菖蒲法”。石栽菖蒲关键是石头与水,要选有气孔的“吸水石”,还得有“自然之水”。这两点阿玉家尚不具备,那菖蒲是种不好的。与其这样,还不如让菖蒲生长在老家的溪坎里。
生命的精彩是在自然之中。老家的山是喀斯特地貌,形同太湖石的“假山石崖”比比皆是,石崖上的泉水从不断流,这里的菖蒲自然长得胜人一筹。
自然生态不保持,不仅菖蒲长不好,而且还要“吃苦头”。前几年,村里人曾在山上建了一个蓄水池,改变了原有的水系环境,水溢出池子,倾泻在山地之上,最终导致山体滑坡,把蓄水池冲了个“底朝天”,我家承包的山地也被塌方掩埋。
2021年初,我便开始治理这一地质灾害。一锄锄、一担担,将塌方一点一点清理出去。受湖源“龙鳞坝”启发,我依着山坡建起“鱼鳞池”。至今年7月底,建成七个水池,“源头活水”从高处往下流,将七个水池有机连接、融为一体。我在池中垒起假山,栽上菖蒲,养些小鱼小虾,鱼鳞池也就活了起来。
鱼鳞池的生命不仅仅属于小鱼小虾,还有更多的其他生命。日落黄昏,月上枝头,这里精彩无限。
那一晚,鱼鳞池边来了一支行军队伍。成千上万的“蚁兵”循着特定的线路行走,蜿蜒不断,浩浩荡荡。它们组织纪律严密,行动迅速,几分钟后,蚂蚁队伍消失在夜幕之中。蚂蚁是“气象专家”,对环境气候非常敏感,一旦有变,它们便会集体行动,去寻找最佳的生存家园。小学课本上说,“蚂蚁搬家要下雨”,但这次搬家之后,则宣告了雨季的结束,接下来杭州迎来“连续高温”之最,那小小的蚂蚁让我涨了见识。
那一晚,我独斟“俞谷”,陶醉于山间的夜色之中。身边的“小狗护卫”突然激动了起来,原来是旁边爬出了一只石蟹,挥舞着双钳,威风凛凛,小狗无从下口,只好“汪汪”而叫,围着打转,场面滑稽至极。我马上拍个小视频,发在朋友圈,乐翻了微友。
夜幕下,鱼鳞池边,我可与蛙对唱。身穿“黑绿相间”迷彩服的青蛙,白天“猫”在池边石缝中,晚上停在池沿边,两三只青蛙相视,歌声此起彼伏。我也会不时学几声蛙叫,以示友好。这蛙儿会在晚上产下许多仔,第二天池子里蝌蚪点点,活泼可爱。
最近的一个晚上,又来了“不速之客”——浑身碧绿,身居小瀑布之下,享受了此地特有的清凉,它跳到了池塍上,当起了模特,摆起了“pose”,让我拍个够。这家伙还是第一次遇见,马上发照问豆包。
豆包说:此乃大泛树蛙,属于树蛙科泛树蛙属,多栖息在森林、灌丛等潮湿的环境中,常在树上活动,以昆虫等为食。皮肤光滑,颜色鲜艳,善于在自然环境中伪装和保护自己。它是受保护的野生动物,禁止猎捕、杀害、食用、交易等行为。
见此信息,觉得自己有点“伟大”了。我的“菖蒲俞谷”,让“大泛树蛙”们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家。
欣赏菖蒲,不一定要把菖蒲种在家里。但愿阿玉能原谅,哪天也能来赏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