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晓露 见习记者 杜伊婧 王大原
“要不是这里的医生护士,我可能还陷在情绪的泥沼里走不出来。”前几天,23岁的小玲(化名)特意回到富阳区第三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精神科,将一面锦旗送到医护人员手中。这份惊喜之外,更让医护人员欣慰的是小玲的蜕变——那个曾多次想轻生的女孩,变得积极阳光,还能主动照顾生病的奶奶。
从极端抗拒到送来锦旗
小玲的情绪问题,要从5年前说起。因为校园霸凌,她频繁出现情绪低落、失眠浅睡,还会哭泣、胸闷乏力,学习时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也大不如前。尽管困难重重,她仍坚持完成高中学业。但随着时间推移,她的症状反复出现。两年前,因为无法融入校园,她的情绪频繁爆发,甚至出现轻生的极端行为。为了健康考虑,小玲在两年前办理了休学。
前段时间,小玲因与家人产生了一些矛盾,瞬间情绪崩溃,甚至试图跳楼轻生。当晚,被救下的她,进入区三院住院治疗。“当天晚上她情绪非常激动,甚至还踢了我们的护士。”中西医结合精神科护士长金佳娣回忆道。
初入院时,小玲拒绝合作、不吃饭、不停抱怨,被诊断为“心境情感障碍”。这是一类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精神障碍,患者的情绪状态会严重偏离常态,持续影响其思维、行为和生理功能,导致极大的痛苦或社会功能损害。
医护人员很担心她的身体,一边调整药物帮她稳定情绪,一边耐心劝说:“好好吃饭,病情才能好得快,才能早点出院。”为了让她好好吃饭,订餐护士特别留意她的口味,发现她不吃葱,便逐一将餐食中的葱挑出,还多次与食堂沟通,为她定制专属餐食。在这样的细心照料下,小玲厌食的症状开始缓解。生理期时,护士更是给她按摩穴位,用热敷包缓解疼痛,这些暖心之举,让小玲慢慢敞开心扉。
她开始与病房病友交流,成功交到了好朋友。闲暇时还会拿起画笔,把每一位医护人员都画在了纸上。“这些画一拿出来,我就能猜出画的是谁,她能抓住每个人的神韵,在这方面很有天分。”金佳娣语气里满是骄傲。
每位患者都是独立的个体,患病原因也各有不同,在这里医生会根据他们的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中西医结合精神科主任张波说,小玲是年轻人,上网可以说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他们没有像对待其他患者那样,直接禁止使用手机,而是每天允许她在医生的监管下使用两小时手机,让她与医护人员建立信任,同时也是帮助她适应新环境。“我们还鼓励她写日记,把心中的想法倾诉在文字里,也有助于她情绪舒缓。”对她的治疗,张波想了很多办法。
经过24天系统治疗,小玲的情绪趋于平稳。出院后,她不仅生活能自理,还能主动照顾生病的奶奶。对于自己这样的变化,她发自内心感谢医护人员:“大家都对我格外地照顾,我希望在院外能再见到你们。”朴实的文字,满含真挚的感激。
他们守护每个生命的“光”
在区三院中西医结合精神科,像小玲这样的患者并非个例。科室中还有四处藏药的老奶奶、“闭关”一年多的初中女孩、因父母吵架情绪崩溃的少年……每个患者背后,都有一段艰难的挣扎。
四处藏药的老奶奶,总认为自己没有病。“这类患者患病后会失去自知力,大部分坚称自己没有病,不需要吃药。”金佳娣见过太多藏药的情形,而其中一位老奶奶是把藏药这事做到极致。“她或是将药顶在上颚,或是藏在舌头底下,甚至藏在她的假牙缝隙中,等护士一转身就跑到窗口将药扔掉。”为了让老人按时服药,每次发完药,护士要盯着她吞下,并检查可能存在的藏药处。“我们护士甚至把手伸进病人口腔,检查假牙缝里有没有藏药。”这样的“斗智斗勇”时常发生,患者能康复出院,可以想象医护人员付出了多少努力。
尽管病区里“难缠”的患者不少,但医护人员总像家人一样对待他们。金佳娣说了一个感人的细节:她与同事因外出培训需住酒店,当培训结束收拾东西时,同事说要把酒店一次性牙刷带走,“起初还以为拿回家用,没想到她说放在科室里,万一哪天有患者临时住院来不及拿牙刷,可以直接给他们用”。她说,科室里每个人,把科室当成第二个家,患者就是身边的家人,有什么都会想着他们。
充满温度的治疗也会带来喜人的结果。令张波印象最深的一位患者,是一名初二学生小婷(化名)。因情绪问题,她曾将自己关在房间里一年多,不理发、不说话。当家长带着小婷求助张波时,张波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小女孩头低着,长长的头发遮住脸,一言不发。”后来经过一个多月系统治疗,小婷病情好转,不仅返回学校读书,还有了人生目标——立志当一名幼师。直到如今,小婷还是定期复诊,状态一直不错。
为何小婷的治疗效果那么好?除了常规治疗外,张波强调“少指责、多理解”才能真正帮到这类患者。“现在病区里青少年与老年人群体比较突出,作为家人一定要多关注这两类群体,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与包容。”她认为,只有感受到家人与自己站在同一战线,这类患者才有可能敞开心扉,接受来自外部的善意与建议。同时,发现问题之时,一定要及时就医,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增加恢复的难度。“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走出黑暗,重新找到生活里的‘光’。”张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