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富阳日报

老街焕“新生”

日期:09-17
字号:
版面:第04版:春江两岸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徐康亮 章成 通讯员 李玥珺 张爱娜

  壶源溪畔,常安镇一隅,一座名为大田的村庄静卧于时光褶皱之中。这里,一条老街如岁月脉络蜿蜒前行,两侧新房错落有致,笔直的新街轻依其侧,仿佛古老琴弦与现代音符悄然合奏。历史与现代在此交织,农耕文明与工业脉搏在此共振,绘出一幅“古韵大田”的诗意长卷。

  藏在时光缱绻处的大田老街

  走入大田老街,犹如推开一扇厚重的木门,跌进了一段慢时光。这条以“三层楼”为轴心的老街,曾是连接诸暨、浦江、桐庐的商脉所系。鹅卵石铺就的路面,被岁月磨得温润光亮,仿佛每一颗石子都在低声诉说往昔繁华。昔年,娄氏糖什店的花生糖香飘满街,聚昌豆腐店门口的热气氤氲着人情味,过路人歇脚吃一碗油沸豆腐,以草鞋换暖食,质朴的交易里藏着乡村最本真的信用。

  这里更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历史博物馆。抗战烽火中,富阳百年老店“王振和药店”迁至于此,带来名贵中药的同时,还吸引桐庐、建德等地的客商都来这里拨货;名医洪仰山避难于此八年,上午在家坐诊,下午外出诊疗,以仁心仁术守护一方健康。老街,不只是一条路,更是一部写满聚散、坚韧与温情的活态史书。

  而几步之隔,白墙黛瓦的新街悄然延展,现代集市热闹而不喧哗,超市、餐馆、宾馆、理发店鳞次栉比,村民笑颜中尽是从容。新旧街巷之间并无割裂,只有生活自然的过渡,老人在门前晒着太阳闲话家常,孩童奔跑嬉笑穿过巷弄,乡音缭绕,宛若一首永不停歇的田园诗。

  乡音在文化礼堂里世代流转

  虽然村庄早已旧貌换新颜,但大田的文脉从未断绝。从庭富庙到文化礼堂,这座建筑的嬗变,折射的是村庄精神的延续与更新。昔日红庙,庇佑一方信义,承办过戏班、学堂、乡政府,历经动荡与重塑,如今以文化礼堂之姿重生,成为乡村的文脉中枢、情感磁场。村民在此节庆聚会、唱越剧听戏曲、跳莲香广场舞,成为让散落的个体凝成“我们”的精神家园

  一旁的文化长廊里,图文展板生动叙说着村落变迁、乡贤故事,年轻人由此读懂父辈榜样,外来客由此触摸大田的人文历史。

  不远处,风琴坝横卧壶源溪上,露营基地里天幕撑起一片休闲天地。夏日里孩童嬉水,秋日里游人漫步,它与古商道、新街市、文化礼堂一同,拼合出大田宜居、宜游、宜业的乡村图景。

  快消品基地里奏响共富交响乐

  大田村的活力,远不止于诗意的表层。昔日农耕沃土之上,一座快消品基地悄然崛起,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六家企业共享园区、共建污水厂、共拓产业链,昔日闲置土地化身高效园区。

  如今园区内生产线轰鸣作响,日均百万包零食发往全国;博士创新站里,高校团队与企业共研关键技术;快递小哥因业务激增收入翻番,农房租金节节攀升……尤为让人羡慕的是12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步行五分钟上岗,月入五千之余,仍可回家照顾老人孩子,辛勤劳动与亲情相守,在此得以两全。产业活水漫灌,滋养了整个乡村的共富生态。

  在大田,时光就像一位从容的织女。她以古商道为经,以新街市为纬,以文化礼堂为扣,以产业基地为梭,织就了一幅既有传统温度又具现代活力的乡村锦绣。这里的故事,写在每一块鹅卵石上,回荡在每一句乡音里,融入快消品基地的鲜香中。你会明白:真正的乡村振兴,从不是摒弃过往,而是让新旧共生、让人与自然共栖、让梦想与记忆共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