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富阳日报

“我想让这段历史一直流传下去”

日期:09-17
字号:
版面:第03版: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 特别报道       上一篇    下一篇

  金炳根携昌岭村村干部前去金家前山祭拜英烈

  大岭主碉堡遗址

  昌岭红色走廊

  记者 徐康亮 通讯员 缪蔚

  1945年5月29日至6月4日,新四军苏浙军区突袭盘踞在新登一带(今富阳区新登镇)的国民党顽军,以7000余兵力击溃近3倍于自身的顽军。这场攻坚硬仗被称为“新登战役”(亦称新登战斗,该战役是当年天目山战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天目山战斗中,苏浙军区5个月内歼敌1.3万余人,控制了包括新登在内的浙皖11个县,解放人口100余万,为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的胜利筑牢了稳固根基)。而发生在永昌镇昌岭村附近的大小岭战斗,则打响了该战役的“第一枪”!

  八十载光阴流转,昌岭村附近的山林早已回归寂静,但每一寸土地时常还在回响1945年那个雨夜的枪声。1968年出生的昌岭村村干部邵建军,和多数同龄人一样,听着这段壮烈的历史长大。

  “随着知情老人们年龄越来越大、人数越来越少,很多历史的细节都将随之消失。”站在昌岭红色走廊里,望着橱窗里新印刷制作好的文字和图片,邵建军若有所思,“我想让这段历史一直流传下去”。这份责任感让他决心重新走进荒草丛生的战场旧址,寻找碉堡的残基、战地医院的旧址、英烈的安眠处。这不仅是一个村庄的红色烙印,更是一段不应被遗忘的英雄史诗。

  这里打响新登战役“第一枪”

  “顽军79师237团驻大岭、小岭、毛墩、松溪一带,筑有大批碉堡。担任主攻的一支队一营利用天黑又下着雨的有利条件,派出少数战士带着集束手榴弹,炸毁了敌碉堡,于5月30日拂晓攻占了顽军在大岭的3个阵地,30日夜乘胜攻击小岭及周围的泥木碉堡群。31日拂晓又乘胜占领居于交通要道的毛墩,歼灭顽军一个连。”在新登战役纪念馆里,对于打响战役“第一枪”大小岭战斗的记载仅百余字。

  “小时候就常听爷爷和父辈说起一些与大小岭战斗相关的故事,比这个要激烈得多。”邵建军说,转眼间新登战役已过去80年,村里亲历和知情的老人已经为数不多,“大家口头的讲述始终零零碎碎、断断续续”。在与老人们的日常交谈过程中,壮烈的战斗经过、血浓于水的军民情,让邵建军深感这段历史早已融入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它不仅是昌岭村的骄傲,更是激励后人的精神财富。

  从2023年8月开始,邵建军开始系统整理这段当地的红色历史。他更珍惜每一次与老人们的交谈,努力记录下每一个细节;实地走访新四军的行军线路,寻找大小岭战斗的痕迹、顽敌主碉堡的位置、“战地医院”的布置、埋葬英烈的点位;四处查找有关新登战役的历史资料、拜访请教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甚至还通过编写微信公众号“军说”,记录自己的走访经历、保留最真实的历史记忆,让更多人知道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这些都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一旦失去便再也无法找回。”

  大小岭战斗取得胜利

  随着邵建军走访调查的不断深入,打响新登战役“第一枪”的大小岭战斗经过逐渐清晰起来。

  “1945年5月29日,刘别生率领的新四军苏浙军区一纵一支队从临安翻青树岭经徐家坞、铁坎来到邵家。”邵建军指着自己整理制作的大小岭战斗行军路线图讲解道,之后部队便兵分两路,一路由村民邵宝仁(字蓝生)为向导,从神堂坞沿红岭自北向南向大岭靠拢。另一路由村民张杏珠为向导,从昌岭横西坞的官山上去,沿太年坪自东南向大岭进发,左右夹击,攻打大岭。“部队出发时昌岭有很多村民加入担架队,一般每副担架配两名群众,在墙里门口至文俊坞段提前准备,为抢救伤员争取时间。”

  据知情老人回忆,当时顽军在大岭、小岭、毛墩、松溪一带,筑有大批碉堡。其中大岭的东南侧最高峰处,有一座泥木主碉堡。

  下午4点,战斗在大岭打响。顽军用机枪从碉堡里向依岭方向扫射,火力很猛。邵宝仁带路的这支队伍与顽军正面交火。张杏珠带路的这支队伍,从大岭的左翼向碉堡的东南侧穿插进攻。在邵家便能听到“哒嗒嗒”的枪声。村里老人们回忆,五六点钟,陆续有新四军伤员抬下来,到邵家战地医院抢救。

  此外第三路新四军也从小野猪塘沿平地茶山,身着伪装物,借着月色摸索至文俊坞。在大道地(操场)南的厅屋里,俘获了数位毫无防备的顽军士兵。“之后,新四军战士在村民何荣正家短暂休息,吃了点食物充饥并出具了借条。”邵建军说,优良的作风让新四军与昌岭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支新四军稍作休息后,在村民的指点下悄然向西沿毛竹塆摸到了山岗,悄无声息地解决了哨所的顽军,不费一枪一弹,拿下了瞭望哨所,顺利进入大岭主碉堡下。三支人马相互配合攻打大岭顽军。

  战斗开始时,新四军伤亡较大,后来在枪炮的掩护下,战士趁着天黑下雨,摸到碉堡下,用集束手榴弹炸毁了碉堡,为战斗带来了转机。5月30日拂晓,新四军攻占了顽军在大岭的3个主阵地。

  “上蔡家村民蔡百龙还带着三四十名战士,绕开大岭、小岭,到了小岭和毛墩之间,战士们非常感激他,但为了其安全,劝其原路返回。”邵建军说,30日晚,这些战士与攻下大岭的新四军一起乘胜向小岭及周边的泥木碉堡群发起攻击。

  5月31日拂晓,新四军又乘胜攻克毛墩,并在毛墩附近的交通要道李家桥展开激烈战斗,歼灭顽军一个连。至此,大小岭战斗取得了胜利。

  “我要把这段历史记录好”

  为了更好地把这段历史挖掘出来,邵建军除了一次又一次地走进村民家中、博物馆、档案馆进行系统性走访调查,还坚持沿着当年新四军走过的线路,用脚步去丈量每一寸可能留下战斗痕迹的土地。

  “从文俊坞沿着新四军足迹徒步至大岭主碉堡就整整花了近一小时。”邵建军说,当年的道路早已湮没在毛竹和灌木丛中,他每走一步都格外小心,生怕错过任何一处可能隐藏历史痕迹的地方。

  在村民何国岱的带领下,邵建军找到了俘获顽军的地方;在村民徐浩祥的带领下,邵建军找到了大岭主碉堡的遗址。“目前碉堡遗址仍存,为5米直径的一个圆形平地,东边有一条1米宽的梯档围绕碉堡。”他说,当自己站在那里,仿佛能听到当年激烈的枪炮声在耳边回响。闭上眼睛,脑海里浮现出的是新四军战士们与顽军激烈交火的画面。那些英勇无畏的战士们,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英雄赞歌。

  “那一刻我明白了抢救这段历史的意义。”邵建军表示,自己现在所做的这一切,不仅仅是为了记录一段历史,更是为了让后人铭记那些为国家和人民付出巨大牺牲的英雄们。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永远流传下去,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血浓于水的邵家“战地医院”

  从1945年5月29日大小岭战斗打响至6月4日新四军主动撤离新登,这场战斗仅持续了7天。在这7天里,村民抢救伤兵、照顾伤员、换洗纱布、安葬战士,一个个难忘的真实故事在昌岭村代代流传。

  因为邵家是昌岭村最大的自然村,地势平坦、远近适中,相对安全,是救治伤员最合适的场所。因此,在大小岭战斗打响前夕,新四军在邵家设立了临时医院(即战地医院)。

  在昌岭村,说起邵家的“战地医院”,村里90岁左右的老人很多都能说上一二。据村里老人回忆,“战地医院”由六房厅屋、四房厅屋、大房厅屋和邵明玉家的住房四部分组成。设施非常简陋,两张凳子搁上一副担架,就是一张病床,也有农户将自家的竹床拿来当病床。第一天的伤员来自大岭战场,之后相继有来自小岭、毛墩、松溪以及攻克新登县城的伤员到这里救治。当时不乏有重伤经抢救无效牺牲的战士,仅安葬在昌岭村梅家坞口的就有二三十人。

  为了安葬牺牲的战士,许多村民拆除了家里的门板,还有上蔡家村民蔡潮水拿出为家里大人准备的一口棺材。“当时新四军向蔡潮水出了借条,但老蔡觉得这本身就是做善事,不能拿借条去要钱。”邵建军说,在走访过程中,发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在走访村民金炳根、金顺根、金叶根三兄弟时,邵建军了解到他们的父亲金培生经常讲起,自家在金家前山的祖坟旁紧密安葬着二排坟墓,都是在大小岭战斗中牺牲的新四军烈士的坟墓。

  “80年如一日,这一家人每年清明都会前去祭扫英烈,就像是自己的家人一样。”邵建军感慨,这些举动诠释着大家对先烈的感恩与铭记,也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正是因此,英烈们的精神才得以在这片土地上长久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