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富阳日报

三十余载育种攻坚 书写绿色生态传奇

日期:09-17
字号:
版面:第01版:头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马尾松二代无性系矮化种子园

  周志春(右)指导赤皮青冈无性系种子园管理

  记者 朱啸尘 通讯员 杨莹莹

  近日,全国绿化委员会发布《关于表彰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和颁发全国绿化奖章的决定》,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林木遗传育种与培育研究组周志春研究员荣获“全国绿化奖章”。这是亚林所专家首次斩获这一绿化行业规格最高、国家对绿化工作突出贡献者授予的最高荣誉,标志着其在我国南方林业遗传育种与生态绿化领域的数十年深耕获得国家层面的高度认可。

  攻坚马尾松育种 破解行业技术瓶颈

  “我1987年从南京林业大学硕士毕业就到了亚林所,这辈子打交道最多的,就是南方的马尾松、木荷、红豆树和楠木这些树。”谈及近四十载科研路,周志春的话语里满是对林业事业的热忱。

  马尾松是我国南方重要的速生丰产树种,关乎木材与松脂安全,但长期面临种子产量低、采种难的技术瓶颈。“从‘九五’开始,我们团队就锚定马尾松遗传改良这条路,当时就想着,一定要让马尾松良种能多产、好用。”周志春带领团队系统开展全国马尾松遗传改良,持续推进育种技术升级,最终成功实现从二代到三代育种的跨越。

  他创新提出的“动态更替式矮化种子园技术”,成为突破瓶颈的关键。“以前采松子要爬十几米高的树,不仅效率低,还容易出危险。现在种子园矮化后,管理方便,采种安全,良种产量也翻了番。”周志春介绍,团队已指导建设马尾松种子园5000余亩,育成的良种材积增益超25%,显著提升木材和松脂生产能力。

  截至目前,选用这些二代良种营建的纸浆材、建筑材和高产脂原料林已超50万亩,为我国木材安全筑牢了科技根基。

  突破珍贵树种培育

  推动造林技术变革

  南方珍贵树种如楠木、木荷、青冈和红豆树等,是生态建设与珍贵用材储备的重要资源,但培育周期长、技术难度大。“珍贵树种培育不能‘单打独斗’,需要跨区域协作才能成气候。”周志春牵头组织南方多省科研力量,围绕木荷、青冈、楠木、柏木等树种持续攻关20年,最终实现种质创制、良种选育与高效培育技术的多项突破。

  团队不仅审(认)定珍贵树种良种7个,指导建立各类种子园2500余亩,更关键的是研创了主要珍贵树种容器苗培育技术体系。

  “以前珍贵树种育苗靠‘天’,苗木质量不稳定,造林成活率也低。我们研发的容器苗技术,让苗木质量比传统育苗提高1倍以上,比主要省份的地方标准还高25%—50%。”周志春说,这项技术直接推动了珍贵树种利用2年及以上大规格容器苗造林的重大变革,团队支撑年产珍贵树种良种苗木超1亿株,满足了南方各省珍贵树种造林对良种的大量需求。

  迎战松材线虫病

  抗性育种领跑国际

  松材线虫病是威胁我国松林资源的“头号杀手”,大片松林因病害枯萎,这让周志春心急如焚。“看到好好的松树成片死去,我们心里难受,当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啃下抗病育种这块‘硬骨头’。”近10年来,他带领团队联合全国多学科专家,全力开展马尾松抗松材线虫病新品种选育攻关。

  功夫不负有心人,团队累计筛选出抗性无性系32个,已授权新品种1个,在浙江、江西等地建成一批马尾松抗性种子园;在抗病机制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挖掘出一批抗松材线虫病关键基因,揭示其调控作用,初步厘清抗性的生理和分子机制。

  “现在我们的马尾松抗性育种走在了国际前列,这不仅能守住松林资源,更能破解我国松林培育的‘卡脖子’问题。”谈及这一成果,周志春难掩自豪。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扎根一线助增收

  “科研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成果真正惠及林农、服务产业。”这是周志春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数十年科研生涯的真实写照。一年中,他有大半时间奔走在产区的林间地头,手把手向林农传授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40余项,指导培训林农与技术干部超万人次。

  近五年来,仅其团队技术支撑培育的速生用材、珍贵树种优质容器苗就超5000万株,实现产值2亿元;营建试验示范林近20万亩,通过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幼林提早郁闭,为林农节支1.6亿元,按30年主伐计算,预期可新增产值160亿元。“看到林农靠种树增收,看到一片片荒山变成绿洲,所有的辛苦都值了。”周志春说。

  此前,周志春已先后获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林木种苗先进工作者、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2011年、2021年)、“森林浙江”良种推广行动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此次获“全国绿化奖章”,对他而言是肯定,更是激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是一句口号,需要一代又一代林业人扎根奉献。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未来还要继续为我国林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绿化事业多出力。”周志春说。

  如今,这位与树木打了三十余年交道的科研人,仍在林业科研路上步履不停,用科技为笔,继续在我国南方的山林间,书写绿色生态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