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富阳日报

香樟树下

日期:09-15
字号:
版面:第07版:达夫弄· 醇文学       上一篇    下一篇

  □ 春风

  这是一个寻常的清晨。老亚正在自家小区门口卖早点。一株年轻的香樟树下,撑着一把墨绿色遮阳大伞,伞下是一辆不锈钢小摊车。老亚站在车摊边,身前一边是一只原木木桶,盖着木盖,另一边摆着几排调味小菜,排得整整齐齐。这些小菜,生的熟的,荤的素的,香的辣的,各式各样,竟达十五六种。用老亚自己的话说,这不算多,多的时候有二十来样呢。

  顾客陆陆续续,老亚满眼含笑地招呼客人。“要几个?”一边利索地抽出食品袋,掀开桶盖。随着一股香味扑来,可以瞧见桶里浅酱色的糯米饭,颗颗饱满莹润,泛着珠玉般的光泽,让人禁不住食欲大动。老亚挖了一勺,总会再添一些。小菜也是这样,量足足的,饭团里裹得满满当当。我有些怀疑,她这样卖能赚多少钱?空下来时,老亚跟我说,有得赚的。她算起了账,一天的收入除去菜米钱和秘制酱汁的成本,就是赚的了。她没算做小菜的油盐酱醋,也没计较自己早晚忙碌的工夫,这些,她都自动忽略了。

  每天凌晨四五点,老亚就得起床忙碌。将前一晚浸泡的糯米淘洗干净,上木桶蒸熟,再倒出来,拌上自己熬制的酱汁,之后倒回木桶继续蒸。中间等待的空隙,要洗前一天买来的菜(为了菜新鲜,她选择早上洗),然后做成调味菜,该炒的炒,该炸的炸。有时还会做些豆浆米汁之类的,特别是天冷的时候,可以让顾客喝了驱寒暖胃。只是这样一来,早上更忙了。六点左右,人们开始上班上学,老亚就摆出了糯米摊。这一站,起码得两个小时。八点半之前,不管有没有卖完,她得收工,不能影响道路交通。不过,老亚每天只做一桶,多数日子基本上能卖完。收工回家,她又要忙一阵子,清洗用具,准备第二天的食材……“凭自己的本事赚钱,开心的”,老亚说的时候,眼里闪着光,这是山村里的溪泉水浸润出来的眼睛,清澈灵动,一眼望得到底。

  老亚是从山村里走出来的,是我的同村好友。前年,她从社区退休,拿最基本的养老保险金。当时两个孩子还在求学,丈夫赚钱又辛苦,她在家里坐不住。一次,她在手机上刷到一个抖音,是学做糯米饭的广告,擅长厨艺的她一见便动了心。在朋友们的支持下,她最终下了决心。

  老亚没做过什么买卖,结婚后也一直在家带孩子。幸而前几年在社区做过网格员,接触了各个层面的小区人群,有了跟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的经验,这给了她底气。“卖糯米饭是正当挣钱,有什么好难为情的。”老亚当时这么说。

  真把摊摆出来了,老亚终究没有那么坦然。山村人的内敛让她一时做不到毫无顾忌。她用一顶鸭舌帽、一只大口罩遮住了头脸,只露出一双眼睛。压低的帽舌,很少正视客人的眼神,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遮起了她的尴尬,也隐藏了她的人身标识。果然,她家楼上的邻居买了她两三个月的糯米饭,竟不知道卖的人是谁。一提起这事,老亚就哈哈大笑,笑出了泪花。

  我第一次去看她摆摊时,她一见我,就欢喜地打招呼,一边不顾我拒绝,忙不迭地裹了一大团糯米饭,里面几乎把所有美味的菜馅都加上了,硬塞给我。我要付钱,她瞪了眼:“这样还是好姐妹吗?我差这几块钱吗?”听了这话,我不好再说什么,只得收下了这份沉甸甸的饭团。后来,她告诉我,送几团糯米饭没什么的,她经常会把最后一些糯米饭送给小区的保安或者清洁工,“剩下几团反正拿回去也吃不掉,索性给他们,就当做好事了。”说这话的时候,她显得特别开心,眼睛快眯成一条缝了。

  今年七月初,老亚在早点群里突然宣布,要休息两个月,九月份再做了。有人打趣说,自己当老板就是好,想休息就休息。老亚没说什么,似乎默认了。她之前又找了份工作,九点上班,做一天休一天,跟卖糯米饭倒是不冲突,只是我觉得她这样太累了,家人也劝她别做早点了,她总说不要紧,好多顾客记挂着她的糯米饭呢。这次我以为她是人累加上暑热才歇的工,也就没在意。过了些日子,我去看她,才得知她患上了腰疼,卖糯米饭时得用手扶着摊车,实在撑不下去了,才停了摊……

  现在,老亚还在吃中药。香樟树下,空荡荡的,正如老家村口的那株老樟树,总像在等候着什么。九月份,老亚还能摆她的糯米饭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