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邵晓鹏 通讯员 朱燕仪
这些年来,富阳支教(任教)教师的足迹遍及沙漠绿洲、雪域高原、青山秀水,将富阳“美好教育”的种子撒向更远的远方。
2025年,富阳组织5批教师分赴阿联酋迪拜、新疆阿克苏、青海德令哈、四川甘孜、丽水龙泉等地开展支教(任教)工作,为促进当地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富阳教育的力量。
其中,富阳二中朱吴军、新登中学朱文武、实验中学齐海涛和彭敢生4名老师赴丽水龙泉开展“组团式”帮扶;场口镇幼郑震、银湖幼儿园周洪华、江丰小学楼海、富春四幼华华、新民小学孙祥、新浦小学王华润、大青小学王敏杰7名老师远赴四川甘孜支教;富春三中陈初鸣老师远赴青海德令哈支教;实验中学李明和杨斌、富春中学杨红燕、礼源小学黄蓥4名老师远赴新疆阿克苏支教;灵桥中学郑君龙、场口镇小王海平、实验小学章历红、富春八小邱春礼、富春九小吴显英5名老师远赴阿联酋迪拜任教。
支教(任教)之路,是沉淀与成长的双向旅程——那些艰难适应的日夜,那些因材施教的创新,那些看到学生进步时的喜悦,都将凝聚成照亮彼此前行的灯火。这个教师节,让我们一起感受支教(任教)老师如何用爱心浇灌希望、用智慧启迪心灵、用坚守诠释教育公平的真谛。
青海德令哈
陈初鸣
援青工作于我而言,是奉献,是担当,也是一段充满挑战和收获的旅程。未来的路还很长,身为一名党员教师,我将继续坚守初心,立足实际,认真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用宽容与理解润泽每一颗心灵,用尊重与爱心呵护每一分成长。点燃知识的火种,激发更多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梦想的追求,让他们在未来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
同时,我也希望更多教育工作者能够加入到援青队伍中来,共同为海西州教育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川甘孜
王华润
初到德格县城关第一完全小学,孩子们便围拢过来,听着一句句“老师好”“老师你是教什么的”“老师你叫什么”,忐忑的心情瞬间就被孩子们的热情冲散。他们眼睛明亮,“高原红”的脸上笑容澄澈。
德格的体育课,总是伴随着雀儿山吹来的风与色曲河传来的水声。我发现,德格的孩子们真的很喜欢奔跑。铃声刚落,孩子们就会迅速冲出教室,来到没有标准跑道、只有两个篮球场大小的操场,与小伙伴们尽情追逐。当哨声响起时,又能迅速集合,排好队。同时我了解到他们的体育课一星期只有一节,但是他们一天的课程,算上托管在内多达9节。所以我也希望能让他们多拥有一些属于自己奔跑的时间,让色曲河的水声多伴着几分他们追逐打闹的笑声。不用太长,哪怕只是多15分钟,也能让这些总盼着“跑起来”的小家伙,把课堂里攒下的劲儿都撒在阳光下。
这次支教,不仅仅是一场单向的“传授”,更像是一场双向的“奔赴”。知识或许能帮他们打开认知的大门,但心与心的交流,才能让他们感受到被看见、被理解的温暖。
周洪华
跨越2600公里,我从富阳来到海拔三千多米的德格县城关第二小学支教。城关二小目前有学生约850名,其中三分之二来自当地23个偏远乡镇。他们的文化娱乐生活相对匮乏,但对知识的渴望却从未熄灭。
为此,教学之外,作为富阳绿舟公益负责人的我发起“书香富阳·情暖德格”捐书活动,希望为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向更广阔天地的窗口。通过募集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绘本、名著、科普读物、民族故事书等,力求让每个孩子都能与好书相遇,让阅读成为他们跨越山川的翅膀。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书籍将照亮住校生的夜晚,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多元的书籍内容还能帮助不同民族的孩子增进文化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期待用书香传递温暖,用知识滋养品格,让高原的孩子们在阅读中认识自我、探索世界,最终成长为内心丰盈、意志坚韧的新时代少年。
跨越山海,书送希望。让我们携手为德格的孩子铺就一条通往教育共富的阅读之路,让雪域高原的回声里,响彻梦想绽放的声音。
丽水龙泉
朱文武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去支教?我想人总是要有所追求的,借助支教机会,换个工作生活环境,体验与富阳不一样的教育教学,既为龙泉教育出点绵薄之力,自己也得到了成长锻炼,这本身就是最好的收获。
转眼来到龙泉一周,从备课、上课到批改作业、应邀听课、指导同组新老师,每个环节都认真仔细。作为挂职副校长,我主动请教交流具体的教育教学常规,积极参加校长行政办公会议,听取校长书记工作布置,落实任务。为了完成周一傍晚到周二的校长值日,我周日傍晚早早在校门口等候,跟着校长熟悉值日流程及巡查细节,包括检查入校、晚读纪律、教师坐班、就寝纪律、白天巡课等。
这里学生淳朴,同事热情好客,所有的一切无不激励着我要更加努力地工作。我一定会不负重托,竭尽所能地完成支教任务,同时,这两年的支教经历将来一定会是一段美好回忆。
朱吴军
我一直认为一生中总要经历一些风和雨,才能磨炼出完整、美丽而优雅的人生状态。人总要适时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大胆地去挑战一些未知的人和事,来提高自己的抗压阈值,经历过风雨才能迎接不一样的彩虹。
作为丽水龙泉支教团队成员之一,我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与艰巨的使命,希望力所能及地把富阳二中特色教育教学方法融入受援学校的日常教学中去,力争通过两年认真踏实、精益求精的支教工作,完成“希望之光”团队任务的同时,使自己教育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历练。
初到龙泉浙大中学,校园里的建筑现代而整洁,那无处不在的“求是”印记静静地躺在校史馆的陈列里,镌刻在校园“竺可桢”铜像上。抗战时期,浙大师生西迁于此并建立龙泉分校,播下了知识的火种;如今,我们作为新的“火种”而来,感受着历史的回响,我们将不辜负先辈们的期望,奋楫再前行。
新疆阿克苏
杨斌
一年前初到边疆,气候的差异、文化的不同、学情的特殊,都是摆在面前的挑战。但我没有丝毫退缩,反而迅速调整状态,以最快速度融入当地教育教学工作。为了摸清每一名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学习习惯,我利用课余时间逐一谈心,记录下每个学生的“学情档案”;为了让课堂更贴合当地学生需求,我结合富阳“美好教育”理念,反复打磨教案,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生动的案例,用互动式、情境式教学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始终牢记“传帮带”的使命,与当地教师“师徒结对”,从备课思路到课堂管理,从作业设计到学情分析,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
教育不止于课堂,更在于用爱搭建心灵的桥梁。在课余,我与学生交流谈心,给他们讲富阳故事,用照片和视频带学生看看祖国东部的城市与校园,开阔他们的眼界,也认真倾听学生讲述边疆的风土人情。
当看到学生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取得进步的笑容,听到当地师生与家长的认可,所有的付出都有了最温暖的回报,这将永远激励我坚守教育初心,继续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杨红燕
站在阿克苏天杭实验学校明亮的教室里,看着孩子们举起的每一幅画作,这一年多的支教时光如画卷般在眼前展开。从富春江畔到西北边陲,我带着对教育的热忱而来,收获的却是远超预期的感动与成长。
记得初来时,孩子们羞涩地握着画笔不敢下笔,我鼓励他们:“画你心中的天山,画你眼里的家乡。”渐渐地,阿依古丽画出了金色的胡杨林,阿尔曼描绘出丰收的葡萄园。最让我感动的是内向的玛尔哈巴,那个曾经躲在角落的女孩,如今能自信地展示她的作品——画中是我们共同仰望的星空,将克孜尔石窟的飞天与神舟飞船完美交融。
孩子们用最纯真的方式表达情感:课桌上的红枣、悄悄塞进我口袋的杏干,还有那个不容拒绝的红苹果。这些点滴温暖,让我在干燥气候中不适的每一天都变得值得。
支教期即将结束,我不舍这片土地上的一切:孩子们渴望的眼神、家长质朴的感谢、同事们真挚的情谊。但我欣慰地看到,艺术的种子已在这片沃土生根发芽。
我相信,今天在画纸上绽放的色彩,必将绘就孩子们更美好的明天。
迪拜
邱春礼
迪拜中国学校,是中国教育 “走出去” 的重要里程碑,是连接祖国与海外华人华侨子女的桥梁,更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因此,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格外注重将中华优秀文化元素与数学知识巧妙融合:课堂上讲解 “轴对称图形” 时,我拿出红红火火的非遗窗花,让孩子们在观察窗花纹样对折后完全重合的瞬间,既掌握 “对称轴” 的数学概念,又感受传统民间艺术里的对称之美;在国际数学日这天,我绘声绘色地讲述祖冲之推算圆周率、刘徽创立 “割圆术” 的故事,让孩子们在惊叹古代数学家智慧的同时,了解中国古代数学曾闪耀世界的辉煌成就。
在已开启的新学年里,我将继续深耕教学细节,探索更多像 “窗花与对称”“古算与逻辑” 这样的融合点,让孩子们既能在数学的海洋中尽情畅游,汲取理性思维的力量,又能在中华文化的滋养中茁壮成长,拥有坚定的文化自信与深厚的家国情怀。
章历红
迪拜中国学校是第一所中国基础教育海外办学的学校,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知自己肩负的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任务,更有文化传承的使命。
我任教的班级中,有几位孩子从小生于迪拜,英语流畅,但中文表达非常一般。在迪拜中国学校“全纳教育”的理念指导下,我努力营造安全包容的学习环境,以“儿童视角,分层学教”为途径,探索适合不同学生需求的语文课堂,为学生提供逐步引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自信,真正理解和亲近中华文化。
此外,我还积极承担迪拜中国学校的国际汉语课程研发和教学工作,为热爱汉语的当地华人孩子与外籍孩子提供有梯度、多样化的汉语学习内容。我将课程内容融入中国传统节日、经典诗词等鲜活的文化元素。春节时,一起读春联、剪窗花;中秋节,一起品月饼、诵月诗;端午节,一起了解屈原的故事。这些活动让孩子们体验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