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杨一青,1942年生于富阳洞桥,原杭州市学军小学校长,现荣誉校长,浙江省特级教师、功勋教师。浙江省劳动模范、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小学十大明星校长、获人民教师奖章,浙江省杨一青校长工作室导师。连任杭州市七至十三届人大代表,第六届最美杭州人。曾任浙江省教育学会副会长,义务教育浙江省小学语文教材主编,杭州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杭州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
2005—2007年,省市区有关部门先后举行“杨一青教育思想研讨活动”,向省内外宣传杨一青教育思想。他退休后做导师,培训全省校长157人,其“把脉问诊”式校长培训模式辐射1500余名教育管理者。从教64年,杨一青以“教师—校长—导师”三重身份,深耕基础教育,专著有《杨一青作文教学探新》,中国当代教育家丛书《搭建飞翔的舞台》,教育家成长丛书《杨一青与和谐教育》等,被誉为我国当代基础教育教育家。
记者 仲芷菡
83岁的杨一青,本可颐养天年,享受退休生活。然而,自离开校长岗位后,学军小学仍为他保留着办公室,而他也风雨无阻,每日到校办公——研读政策文件、撰写教育案例、思考那些萦绕心头多年的教育命题。
“杨校长好!”
“请坐。”
走进他的办公室,墙上斑驳的老照片、陈列的业界奖章,无声诉说着他跨越半个世纪的教育坚守。
从青丝到白发,这位学军小学的老校长轻轻摩挲着1986年荣获的“人民教师奖章”,目光深邃:“这枚奖章不是终点,而是让我的教育生命,在更多教育者身上延续的起点。”
以爱为基,领衔作文教学
1960年,杨一青从杭州师范学校毕业后就留在了附属小学(现学军小学前身)工作,当班主任教语文,最初的目标是做一个学生喜欢、家长满意、同事认可的好老师。
写作教学始终是语文教育的难点和重点。?对于写作教学的潜心研究,还源于杨一青在1980年的一次班级调研。“当时我教五年级一个班的语文。接班第一天,当我问到在语文学习中你们感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时,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作文’。于是我对班级学生做了作文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全班47名学生中竟有40人怕作文,还有4人‘恨死了作文’,只有2人不怕作文,很难得有1个人喜欢作文。”这个小范围调研结果不禁令他思考,为什么孩子会抗拒写作、怎样让大家不畏惧写作。
找到原因,才能找到动力。于是,杨一青从研究儿童写作心理入手,站在现实教学层面,发现主要问题来自匆匆指导、空洞指导、孤立指导、态度急躁四个方面,没有形成写作教学的正向循环。
针对“无话可写”“千人一面”等诸多问题,杨一青开展了不同教学实验。例如,针对匆匆指导、空洞指导、孤立指导的通病,他开展了“作文之前有指导,指导课中有讲评,讲评课中再指导”的实验:“作文之前有指导,就是指提前布置作文题目,让大家先观察生活、收集材料,不至于无话可写;指导课中有讲评,是指让班里4—5位同学提前写作,根据布置的作文题目类型,从语文课本里找范例,分析课文为什么写得好,并逐一分析讲解学生提交的作文,让大家知晓如何优化才是好作文;讲评课中再指导,便是系统分析大家的写作通病和亮点,指导学生将写作与立意紧密联系。”值得一提的是,杨一青布置作文题目时,自己也经常会提前尝试写一篇,称为“下水文”,“知深浅、知难易,才能更好地体会学生写作心境,指导学生写作提升”。
通过不同的教学实验,学生肉眼可见地开始喜欢写作,习作多次在全省和全国获奖,有的甚至被编入教材。杨一青也多次应邀到吉林、广西、陕西、河南、青海、安徽、江苏、四川等地做作文教学介绍或借班上作文课。
在这个过程中,杨一青总结出“热爱学生是各种教学方法取得成功的基石”的观点,在教学中充满对学生的热爱:“我以为,做教师育学生,就要帮助学生解决现实中的问题。首先要发现学生的问题所在,要成为学生的朋友,真心关心他们、理解他们。其次要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能力和生活实际出发,一点点去试,通过实验不断观察、不断总结,不断调整自己的做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办法。”
理念超前,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1984年,对于杨一青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年份。那一年,他出任学军小学校长,理想是办一所可以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小学媲美的中国城市小学,“我学习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理论,开始认识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深化学校改革,必须全面、综合、系统地考虑学校各项工作”。
基于这样的认识,上世纪80年代中期,杨一青开展了省级课题“小学班级管理综合实验”,并推广拓展到学校整体优化改革。1992年,他提出“整体观念、主体思想、个性发展、和谐关系”的16字教改纲领,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指明方向。
在16字教改纲领中,最为人称道的是杨一青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鼓励与重视。他始终认为,人是多元智能的,教育就是要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品格和特长得到发展,个性潜能得到充分开发。
曾经有家长找到杨一青,申请他的女儿每天只到校上半天课,因为他的女儿手型好、乐感超强,被钢琴教授认为是不可多得的好苗子,下午半天要去练琴。小学阶段这个特例能不能开,很多教师有疑虑,杨一青了解了详细情况后,确认孩子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天才,当即就同意了。“每个孩子都不同,当一个孩子的特长与一个专业方向高度契合时,那就是这个方向上的天才,我们不能阻断。”三年后,这个孩子参加世界级钢琴大赛,获得了亚太地区儿童组第一名,得到评委专家的极力推荐,奥地利莫扎特音乐学院破格录取这位12岁的孩子在那里深造,现已成为年轻的钢琴演奏家。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比起玩和学,杨一青至今认为,家长在孩子的小学阶段,更应该着力于挖掘其长处和优势,并予以发展支持。
站在未来,拓荒学校管理
在16字教改纲领的基础上,杨一青又于1999年提出了学校“个性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办学方向,这在20年前实属全球视野。
个性化,从本质上讲就是让人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开发,是个性品质和个性特长的张扬。现代化,包括教育理念、教育管理、教材、教育设施设备、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现代化。“我们是站在未来做当下的教育,通过我们的努力,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以后,我们的学生能成为适应未来社会所需要的现代人。因此,我们很早就意识到现代教育手段的价值。”在这样的理念驱动下,杨一青早在1991年就完成了省级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验,其成果由浙江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为课件《杭州市学军小学CAI课件集锦》。一所小学正式出版课件,当时在全省是第一家。1998年,学军小学被教育部确认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之一。2001年,学校科研成果专著《小学多媒体网络环境教与学》获省普教科研成果一等奖,学校的现代化发展案例入选“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典型案例”。
从2015年起,学军小学率先利用钉钉平台改造教学和管理流程,搭建“学军大脑”这一智慧化校园系统。2019年,学校被评为浙江省区域和学校整体推进智慧教育综合试点学校;2023年被评为浙江省数字教育试点单位。
与此同时,杨一青还乐于协同师生,与韩国、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德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开展交流学习,鼓励学生在国际舞台上展示风采。
“在做校长的日子里,我逐渐意识到,在办学的各种要素中,最关键的还是人,人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最宝贵因素。”在2003年,杨一青提出学校发展愿景:教师成长的沃土,学生成长的乐园。新教师来了以后,每年都会有拜师会、师徒结对活动,对教师的理想信念、思想道德、教育教学以及生活和身心健康等方面给予全方位关怀;同时,鼓励党员教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让老师感到跟着自己奋斗是有希望的,在学军工作是幸福的。
把脉问诊,“成就”更多学校
2007年,杨一青退休,却依旧在学校发挥余热。2009年,省教育厅希望杨一青传播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杨一青校长工作室”应运而生,目标任务是培训全省小学年轻校长。在此背景下,杨一青创新性提出“把脉问诊”式校长培训模式。该模式以问题为导向、以诊断为手段、以改进为目标,通过“望闻问切”的专业方法,为校长成长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专业支持:“我把校长素质的提高与他们所在学校的发展融合在一起,到学员(校长)所在学校进行现场诊断,一次一个主题,涉及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学校发展起来了,校长自己也就提升了。”
在学校发展中,杨一青也提倡个性发展,鼓励校长谋划学校的文化定位,找到特色发展方向。比如金华市秋滨小学,毗邻浙江师范大学,浙师大中有很有名的非洲研究院,是国内研究非洲的重要机构。以非洲为特色的学校尚且空白,非洲在未来的地位也会日益重要,于是,他向提出秋滨小学提出打造以非洲主题校园文化的建设建议。
在浙江师范大学的大力支持下,秋滨小学在校园里建起“活力非洲园”,制作大型露天非洲鼓,开设非洲扎染、非洲木雕、非洲音乐等多间非洲特色活动室;还系统化编制非洲文化校本教材《活力非洲》,教材研发组参照国家新课程标准,以学生生活实际和心理发展为依据,以“非洲文化”为课程内容核心,架构出“探秘非洲”“视觉非洲”“动感非洲”“指尖非洲”“文学非洲”五大系列课程。“现在,这所小学的‘活力非洲园’已经成为中非基础教育文化交流实验基地,来自非洲50多个国家的100多位教育官员、校长及我国13个省份的百余个团队到该校学习交流,多家国外媒体对此作了报道。”杨一青说。
作为富阳人,杨一青也参与指导了东洲中心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东洲中心小学所在地与黄公望隐居地很近,黄公望名作《富春山居图》一半在大陆,一半在台湾省,在两岸的努力下,一幅画的合璧展出已经做到了,海峡两岸的孩子则更需要交流。”于是,他建议学校与台湾南投国民小学、基隆市立东信国民小学结为友好学校。现在,东洲中心小学已经成为对台交流的窗口学校。在杨一青的指导下,东洲中心小学还成立起公望少儿书画研究院,办校办出书画特色。
在浙江的教育版图上,杨一青名校长工作室已是一个响亮的品牌,目前已成功举办5期,成为全省157位年轻校长深度成长的大熔炉。独特的“把脉问诊”式培训路径,不仅成就一批批优秀校长,更推动其所在学校蝶变升级,探索出一条校长个人成长与学校发展同频共振的创新之路:157位校长学员中,已有62人相继成立校长工作室,累计辐射、培训校长1500多人次。
“年轻校长的锐气和成长是我的‘保鲜剂’。”杨一青笑呵呵地说,“教育是我一生挚爱的事业。我的教育生命还能在学员和学生身上延伸,这是一件多么让人欣慰的事!”
结语
回首从教职业历程,杨一青历经三重身份:做教师育学生,以爱为基,破题作文教学;做校长育教师,提炼办学思想,关注人的成长;退休后育校长,建校长工作室,帮学校找到发展方向。
三个身份都与教育密切相关,也都指向一个目标——育人。“我一辈子在一所小学工作,其实也是难得的人生机遇。在我的努力和见证下,学军小学从杭州走向浙江、走向全国,成为一所现代科学文明与深厚文化底蕴自然融合的中国城市小学。学校发展成就我的梦想,我的生命也与学校发展紧密相连。”杨一青直言,教育是自己一生最挚爱的事业,也是永不退休的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