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章苗 通讯员 朱燕仪
在富阳区鹿山街道中心幼儿园,清晨七点半的阳光斜照进教室时,翁群燕已经整理好教具,微笑着迎接每一个进园的孩子。2025年,她扎根幼教一线的第30个年头,她依旧以平凡之躯守护童真梦想,“逐光而行,成为光,散发光”。
“临时妈妈”的暖心陪伴
在翁群燕的小班里,有个小男孩家庭情况较为特殊:妈妈在杭州上班,每天晚上七八点才能到家,爸爸远在外地工作,家中还有个上小学的哥哥。因此,有几次家长总是很迟才来接。
经过和家长沟通,翁群燕了解了小男孩一家的实际困难,便主动承担起每天送孩子回家的责任。
放学路上,翁群燕经常会买些馄饨或点心让孩子先垫垫肚子。碰上哥哥晚托班傍晚5点多到家,她还会和孩子们一起聊聊在学校发生的趣事,缓解孩子们等待家人的焦虑。直到确认孩子被家里人妥善照料,她才放心离开。
“翁老师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们家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小男孩妈妈哽咽着说,“那段时间我工作压力特别大,翁老师的帮助不仅是生活上的,更是心理上的支持。”
面对感谢,翁群燕却只说:“我是老师,也是母亲,得让孩子感受到踏实的温暖。”
这样的守护同样延伸至黄昏的教室。有家长因工作忙碌,时常无法准时接孩子,无论多晚,翁群燕都会主动留园陪伴:陪孩子搭积木、讲绘本故事,用温柔的陪伴填满等待的时光,从未让孩子独自面对空荡的教室。“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用心对待,等家长来接的这段时间,更要让孩子觉得安心。”她说。
托举新一代幼教人
“翁老师,这个观察记录怎么写更能体现幼儿发展?”“如何让绘本课更吸引小班孩子?”午后教研时间里,年轻教师常围在翁群燕身边求教。作为拥有30年经验的骨干教师,她从不吝啬分享自己的“教育宝藏”。
从精心设计的课程教案、幼儿行为观察模板,到化解冲突的沟通技巧、区域活动组织要领,翁群燕将多年积累的材料全面梳理,无偿分享给新教师。更难得的是,她坚持“手把手”带教——一遍遍示范如何通过游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指导新教师根据不同家长的性格调整沟通方式等。
在年轻教师备考、成长的关键节点,翁群燕总是及时给出最实用的建议。“我经常在教学方法上犯难,翁老师不仅帮我梳理重点,还陪我分析教学案例,帮我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节奏。”新入职的小王老师回忆说。
这样的倾力相助并非个例,近年来与翁群燕搭班的教师中,不管是教学还是教研,成长速度都很快,被同事们称为“翁老师奇迹”。而她却说:“幼教是薪火相传的事业,我愿做一块垫脚石,让年轻人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用爱推开认识世界的第一扇门
“从教三十年,我最骄傲的不是获得了什么荣誉,而是孩子们扑向我时那声甜甜的‘老师好’。”翁群燕的教育笔记上写着这样一句话。
清晨,翁群燕总是第一个到园,用微笑迎接每个孩子;午餐时,她耐心引导挑食的孩子尝试营养菜肴;午睡时,她轻手轻脚为踢被子的孩子掖好被角……日复一日的琐碎细节中,藏着她对“教师”二字的理解——责任重于泰山,细节决定成败。
翁群燕将项目化教学融入日常:带孩子观察种植角秧苗生长,记录“树叶变色”科学手账,用陶土捏出心中的小动物。“教育不是简单看护,而是用爱浇灌童心,用有趣的探索为他们推开认识世界的第一扇门。”她说。
夕阳西下,翁群燕牵着最后一个孩子交给家长。教室重归寂静,而她明日仍将准时站在门口,等待新一轮朝阳与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