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包健 通讯员 俞程飞
日前,由鹿山街道山水社区新益家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依托区民政局开展的慈善创投项目——“心语之窗 一米阳光”家校政社协同育人服务项目,在2025年杭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大赛中荣获“铜奖”。
近年来,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鹿山街道山水社区目前常住人口1.3万人,双职工家庭比例较高,儿童厌学、网瘾、情绪障碍等问题呈现低龄化趋势。为此,鹿山街道山水社区通过推出“心语之窗 一米阳光”家校政社协同育人服务项目,通过多元主体协同、多维度服务,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协同育人新路径。
“1+3+N”服务体系破壁垒
项目初期即积极构建“1+3+N”项目服务体系,推动区委社会工作部、区民政局、区教育局、区儿童福利中心等6个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并通过党建共建明确责任,制定《家校政社协同服务公约》,签约东吴小学、鹿山中学、富阳农商银行等5家单位。
项目还邀请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教师团队成立专家智库,组建25人的专业化、本土化、社会化服务团队,确保服务的专业性。调研显示,辖区部分双职工家长每日陪伴孩子时间不足30分钟,超半数儿童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感到被过高要求。这些数据为项目开展提供了扎实依据。
全方位服务赋能儿童成长
项目从学生、家长、学校、社区四个维度构建全方位的儿童成长支持体系。社区居委会副主任俞恩峰认为,提前预防、正向支持非常重要,帮助儿童在成长关键期收获自信、快乐、尊重、信任。
学生维度,打造“倾听式”成长赋能体系。由中级社工、心理咨询师等组成的“阳光姐姐”团队驻校服务,通过艺术绘画、社工信箱等多元方式,开发涵盖兴趣、交往、情绪与家庭4大板块共80个倾听话题。累计服务500余人次,帮助儿童在信任的环境中表达自我,收获自信与尊重。
家长维度,聚焦“教育焦虑”和“亲子沟通断层”等痛点,构建“精准化”家庭教育生态圈,鼓励家长和孩子建立契约。通过阳光父母教育小组、家长阅读会与赋能工作坊,推动建立“爱的12个家庭习惯”,如优点轰炸会、夸赞孩子品格等。亲子平行小组则围绕契约、情绪、认知和家庭剧场等主题,帮助家庭重塑沟通模式。
学校维度,搭建“互动化”资源共享平台。与鹿山街道中心幼儿园志愿者教师共同开发“社区蜻蜓学堂”,推出亲子开放日、非遗手工、自然体验等嵌入式课程。在东吴小学开展班级团辅课如“心手相牵,情绪共舞”,帮助儿童掌握情绪管理与减压技巧。
社区维度,织密“联动式”协同共育网络。通过“一米阳光”社工陪伴服务,为有需求儿童提供情绪辅导与家访,成功帮助厌学儿童返校,并引导其建立信心、改善人际交往。项目中观系统联动“五老”讲师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业等20多家单位,开展“奔跑吧!少年!”等20余场活动,形成广泛积极的社会效应。
打造协同育人“鹿山样板”
据悉,该项目直接受益超800人,覆盖3所学校,联动6个部门,吸引20家企业参与,自筹资金增加1万元。儿童心理状态显著改善,85%儿童表示期待“阳光姐姐”驻校服务,更主动表达想法、面对困难。家庭教育观念持续优化,累计辐射220多个家庭,培育30名家长志愿者,形成“服务—学习—影响”良性循环。校社资源深度融合,“社区蜻蜓学堂”开展活动30场,家长满意度超95%,团辅课程惠及80余名学生,形成“政府引导+社会支持+家庭参与”的服务模式。
项目负责人表示,通过《家校政社协同服务公约》打破部门壁垒,实现了民政、教育、福利中心等部门资源互通与社会力量精准嵌入,形成“需求—供给”闭环机制。
同时,建立了以儿童为中心的分级支持体系:通过一对一辅导解决心理困扰;“阳光姐姐”“社工信箱”等服务赋能个体发展;学校团辅覆盖群体需求;从家庭与社区环境入手,构建儿童友好型生态系统。
下一步,“心语之窗 一米阳光”项目将持续优化服务、拓展范围,吸引更多社会资源,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坚持需求导向,制定3至5年长期规划,在服务中解决问题,在成长中积累价值。鹿山街道山水社区党总支书记柳杭燕表示:“我们希望将这一模式打造成新时代家校政社协同育人的‘鹿山样板’,为更多社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