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朱啸尘)“以前晚上出门得打手电筒,现在路灯亮堂堂的,走夜路心里踏实多了!”傍晚,万市镇万市村村民刘阿姨沿着新改造的村道散步,路灯的暖光映着她的笑容。这盏点亮山区夜归路的路灯,正是富阳区人大常委会推行民生微实事立办工作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富阳区人大常委会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创新“343”工作法(以“三个全”夯实基础、“四道关”闭环管理、“三个零”激活履职),在全省率先实现乡镇党委人大工作会议全覆盖,建立民生微实事专项储备金制度,推动小微民生诉求“即收即办、办就办好”。2024年,全区乡镇(街道)累计使用专项储备金792.8万元,完成项目112个;2025年专项储备金预算提至1700万元,92个项目稳步推进,45个已落地见效。从山区路灯亮化、快递进村入户到村道硬化修缮、安全隐患整治,区、乡镇两级人大代表用“微行动”撬动“大民生”,让“人大代表为人民”的承诺在为民服务实践中落地生根。
“343”工作法:激活民生实事高效办理机制
“以前想修条便民路,要么没预算,要么流程走半年,现在有了微实事制度,半个月就修好了!”渌渚镇桃花岭村村民诸葛阿姨的感慨,道出了富阳民生微实事立办工作的制度优势。为破解“大事办不了、小事无人管”的治理难题,富阳区人大常委会从顶层设计入手,以“343”工作法让民生服务既有“速度”更有“温度”。
早在2022年,富阳就全领域建立民生微实事专项储备金,明确乡镇党委每年预先安排资金为临时性民生需求“托底”;2024年实现乡镇党委人大工作会议全覆盖,24个乡镇(街道)将“设立专项储备金”纳入党委工作布局,同时完善乡镇人大主席团议事规则打破沟通壁垒,为微实事落地提供坚实保障。
“不是所有诉求都能算微实事,得先过‘界定关’。”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负责人介绍,通过“正向定义+反向排除”,明确微实事需符合“事权在乡镇、资金额度小(原则上单个项目不超10万元,特殊不超30万元)、实施周期短、群众获得感强”等特点,同时排除建设周期超一年、已列入政府计划等7类事项,避免资源浪费。
富阳还将人大代表履职嵌入微实事全流程:线上依托基层单元、浙里办平台,线下通过代表联络站、走访选民收集民意,实现民情收集“零距离”;代表定点联系项目确保进度“零时差”;项目完工后现场测评、公开结果,让代表意见“零搁置”。如鹿山街道“快递进村”项目中,区人大代表沈琳霖走访100余户村民、5次协调企业,推动3个村建起快递站,事后通过代表联络站公示成效,村民满意度达98%。
“微实事”里藏着“大民生”
“群众的‘小事’,就是我们履职的‘大事’。”在富阳,这句话是人大代表扎根一线的行动指南。从山区村落的夜路亮化、农家院旁的快递站点,到泥泞山道的硬化修缮、村民家门口的光亮守护,代表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破解民忧,让“微实事”化作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去年底,万市镇人大代表杨生华在联络中心站接访时,多位村民反映“村口夜路太黑,孩子放学怕摔跤”。经巡查,他发现全镇16个村社均有路灯老化、亮度不足问题,近200米路段甚至无灯,遂连夜梳理情况反馈镇人大。镇人大迅速组织区、镇两级代表成立16个专项小组开展“乡村亮化”调研,线上线下收集26条建议,推动路灯“三提升”改造成为2025年首个民生微实事项目。100余盏路灯从立项到竣工仅用75天,惠及1.2万村民,万市镇民宿主理人李女士笑着说:“游客不再怕天黑,营业额还涨了四成!”
2024年底,人大鹿山街道工委征集民生诉求时,上里片三合村、五四村、新祥村村民集中反映“取快递来回要半小时,还常丢件”。区人大代表沈琳霖联合居民议事会成员组建调研小组,半个月内走访100余户村民、收集150余条建议,多次对接快递公司摸清网点布局难点,推动快递进村纳入微实事。街道协调多部门开5次座谈会,代表们与村集体解决用地问题。今年1月,三个村的快递站正式启用,圆通、申通、顺丰等公司入驻。“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取件,卖笋也方便了!”五四村村民吴师傅说,“以前竹笋只能在周边卖,现在能发往全国各地,收入翻了番!”
今年3月,渌渚镇人大代表洪立华、吴海云在桃花岭村走访时,村民抱怨“160米土路坑洼泥泞,挖笋下山总颠掉”。作为高山村,这段土路常年失修成“堵点”,两位代表记录12处坑洼、6处积水,收集30余条建议后提交修路建议,镇人大评估列入微实事。仅半个月,宽3.5米的水泥路就修好了,不仅方便村民出行,更让村里竹笋销量同比增长20%,成了名副其实的“致富路”。
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微实事”中落地
“以前觉得人大代表离我们远,现在才知道,他们就在身边帮我们办实事。”群众的感受,正是富阳民生微实事立办工作成效的生动注脚。通过人大主导、代表主推、政府主办,富阳不仅解决了一批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更让全过程人民民主从“抽象概念”变成“具体实践”。
以往,不少民生诉求因“没预算、村集体没钱、部门推脱”被搁置,而微实事制度恰好填补这一空白——2025年富阳推进的137个微实事项目中,53个来自未列入年度民生实事的诉求。“这些项目虽小,但关乎群众日常,解决了‘大实事’覆盖不到的角落。”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负责人说。
与此同时,微实事项目通过优化流程,将传统民生项目“审批多、周期长”的问题破解,建设周期缩短至3个月以内,2024年以来87个项目在1个月内办结,最短仅用2周。
“看到自己提交的建议变成实实在在的项目,村民的笑脸越来越多,这种感觉特别好。”杨生华的话道出富阳区人大代表的共同心声。通过参与微实事征集、监督、评议,代表们的履职积极性显著提高,2025年以来全区代表主动走访选民次数同比增长35%,提交微实事建议数量增长40%。
如今,在富阳,民生微实事立办工作已成为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富阳实践”的重要载体,从万市镇的路灯、鹿山街道的快递站到渌渚镇的村道,一个个“微实事”串联起群众的“大幸福”。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优化‘343’工作法,把民生微实事办得更准、更实、更暖,让人大代表的履职答卷写满民生温度,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富阳大地开出更绚丽的花。”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