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晓露 通讯员 胡丹
64岁的张大伯是野泳爱好者之一,几乎每天都要到附近水域游泳。可谁也没想到,一次普通的野游竟差点要了他的命。
41℃高烧烧垮全身器官
前段时间,张大伯像往常一样游完泳回家,当天晚上就出现了怪症状:浑身发烫、肌肉酸痛,连喉咙都跟着“冒火”。他以为是普通感冒,吃了两颗退烧药就睡了。可体温不降反升,直接冲到了41℃,更吓人的是,他开始浑身发抖、意识模糊。家人赶紧把他送到了区中医院急诊科,此时他的血压远低于正常值。
检查结果也让医生倒吸一口凉气:张大伯的血液里,多项感染指标已超过正常值几十倍,心脏、肝脏、肾脏纷纷“亮起红灯”,被诊断为“脓毒症、感染性休克”。随后被立即送入ICU抢救。
区中医院ICU主任金鹏立即带领团队对张大伯进行详细检查并组织全科讨论。结合张大伯的临床症状和目前已知结果的检查检验,可明确排除新冠病毒感染、流感、重症肺炎、泌尿道感染,也不符合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的临床特征。金鹏详细追问病史,张大伯的家人突然想起:“他每天都要去野泳,连来医院那天都没断!”
金鹏马上说:“快做高通量NGS测序(一种可同时对大量DNA/RNA片段进行快速测序的技术)。”结果出来时,所有人都惊了——罪魁祸首竟是病菌。
身体不适原来与野泳有关
医生解释,一些病菌会引起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是通过接触含钩体的动物排泄物,或其污染的水、土壤等传播。该病主要集中在夏秋(6-10月)。患者可出现高热、全身痛、乏力、眼结膜充血等症状,严重时出现脏器功能损害、出血征象,甚至危及生命,若不及时救治,死亡率可高达50%以上。
张大伯常去的水域虽然看似清澈,但却可能被动物尿液污染过。特别是他发病前一天还有手部外伤,金鹏推测病菌很可能是通过伤口进入血液,之后攻击全身器官,差点让他丢了性命。
确诊后,治疗团队立即启动针对性抗感染方案。在ICU的4天里,张大伯经历了补液、升压、器官支持等治疗,终于把体温从41℃“拽”回正常,血压稳住了,受损的肝肾功能也慢慢恢复。
医生特别提醒:野泳看似惬意,实则危机四伏。水域里可能藏着创伤弧菌等“隐形杀手”。尤其是皮肤有伤口、免疫力低的老人小孩,更要远离未经消毒的野外水域。“如果游泳后出现高烧、肌肉痛、黄疸等症状,一定要第一时间就医,并主动告诉医生是否有野泳、接触污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