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金易梵 通讯员 陈思齐 洪岸
报纸,在任何时代背景下,都是重要的信息传播工具,是“新闻”的载体。然而在抗战时期,那些刊登在报纸上的战报、通讯与评论,早已超越了新闻的范畴,成为了中华民族抗战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泛黄的旧报纸上,密密麻麻的文字记录着烽火岁月里的抗争与坚守,成为后人回望历史的重要窗口。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联合区档案馆整理了部分“报纸上记录的富阳战役”,从“纸上”唤醒富阳抗战记忆。
第一阶段: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时期
抗战时期,富阳、新登分设县。富阳、新登地区的抗战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37年底至1940年冬为第一阶段,是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时期,也是国共合作抗日在富阳、新登形成的时期。
1937年12月23日,日军牛岛师团侵占余杭县余杭镇。当日,日军从余杭出发分两路攻富阳,一路翻越铜岭抵达新桥,另一路从筱岭经沈家坞、唐家坞抵达高桥。12月24日,日军进入富阳境内。当时浙江保安司令部第3团第2大队大队长黄铸吾是富阳人,他决心与富阳城共存亡,主动要求留下驻守富阳县城,和日军展开阻击战,我军伤亡惨重,下午4时,富阳县城以及附近6个乡镇沦陷。
这是富阳境内第一次抗战,拉开了富阳军民抗日的序幕。而早在日军攻入富阳之前,富阳老百姓的抗战热情就已经被点燃了。记者从区档案馆找到,1937年的一篇《富阳通信——带我们上前线!》中就写着:“我们再也忍受不下去了,我们再也不能忍受倭鬼欺侮了!现在,正是老百姓去和倭鬼拼命的时候了!快!快上前线!”
由于地处抗日前线,1938年至1940年间,国民党正面反击日军的作战共有32次,其中“富阳战役”和“东洲保卫战”是两场较为关键的战役。
1938年8月,苏浙皖三省国军发起“八一三”纪念日全线总反攻,钱塘江南岸的国军北渡钱塘江,分三路出击,其中右路于8月13日进攻富阳,当日即收复富阳县城。1938年8月14日的《新闻报》上就刊登了《我军复富阳》一文:“沉寂已久之富阳方面战况,八一三沪战周年纪念日拂晓,于焉再起。我军先以猛烈炮火将富阳外圈日军构筑之工事,两部轰毁后,继之以重兵突进。于晨十时,当将富阳城确实克复。残余纷向富阳以北溃窜,我正追击中。”
富阳被国军攻取后,日军连日从沪杭线及京杭国道方向增援余杭、杭州。因日军大量增援,国军撤退,其中一部分撤至富阳县城西北部的湖南山和石灰山一带驻守。湖南山、石灰山位于现在的鹿山街道,由于山体地势相对比较平缓,是重要的战略要地。日军增援部队向石灰山和湖南山发起进攻,企图攻取新登、桐庐,再乘机进攻金华。国军奋起反抗,9月20日,富阳战役(又称湖南山战斗、石灰山战斗)就此发生。
据1938年9月24日《东南日报》的报道《富春江畔烽火重起我敌鏖战湖南山》中记载:“富阳方面敌人,连日已由杭增援至三千余人,廿三日晨八时起,敌大炮十余门向我猛轰,并有飞机五六架掩护步兵千余人,再犯我湖南山水竹庵等阵地。我军奋勇争先迎击,莫不以一当百,战士之烈,为近来所未有。”
9月26日,《中央日报》也发表文章《富阳连日有激战,我浴血抵抗杀敌三百,收复乌龟山石灰山阵地》。“我英勇将士,冒猛烈炮火,浴血抵抗,与敌大小接触不下二十余次,先后毙敌共约三百余。”“富阳鹿山之敌三百余,二十三日上午七时,以猛烈之炮火掩护,向我谢家溪进犯,我军迎击于石灰山麓,战事激烈,短兵相接,白刃肉搏者不下十余次,双方死伤均重。”
从报道中不难看出,战事异常激烈,日军不断从杭城向富阳前线增兵,战斗最激烈的时期为23日至25日,27日战斗结束。这次战斗,日军伤亡500余人,国军伤亡则在千余人,但成功将日军击退,粉碎了日军的战略企图。
由于缺少渡江工具,富春江成为敌我双方对峙的一条天然分界线,而处在富春江中的东洲沙,不仅是中国军民抗战的前沿阵地,也是日军南侵的一块跳板。而东洲保卫战则是日军自侵杭以来第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
1939年3月,日军为配合进攻南昌,派出一个联队从杭州西南的周浦、关东沙、横山岙出动,企图经过东洲进攻钱塘江南岸。3月19日至20日,日军连续两天炮轰钱塘江南岸和东洲沙阵地,21日,日军又用烟幕弹和毒气弹掩护,强行登陆东洲沙。经过21日、22日两次反攻,日军溃败,向余杭方向逃窜,23日下午,收复东洲岛。
本次战役毙伤敌队长等官兵50余人,国军官兵伤亡200余人,国军以劣胜强,极大地鼓舞了富阳乃至整个浙江抗日军民的抗战信心,同时也巩固了中国军队与日军隔富春江对峙的局面,在当时引起很大反响。
1939年3月28日《东南日报》中就有《金各界筹备慰劳东洲负伤将士》。4月2日,《东南日报》又文《周恩来返抵金 今明日即离浙转赣》,当时正在浙江视察的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原本没有到富阳的行程安排,得知东洲保卫战的讯息后,于3月27日,亲临富阳大源第一支队驻地。
第二阶段:富阳抗日最为困难的时期
1940年底至1944年上半年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由于国民党“积极反共、消极抗日”,富阳、新登进入抗日战争最为困难的时期。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和抗日民众也因此隐蔽精干、积蓄力量,待机抗日。
富阳党史研究专家张建华表示,由于当时的政治形态以及抗战力量的转变,这一阶段在报纸上能找到的有关“富阳抗战”内容相对有限。
在这一时期,省区打了浙赣战役,从1942年5月开始至8月结束,历时三个多月。1942年5月15日,浙赣路东段日军分别由奉化、上虞、萧山、富阳等地,沿浙赣路及其两侧向西南进攻。中国守军在新昌、安华、新登之线及东阳、义乌、浦江、桐庐之线,实行抵抗后,主力撤向金华、兰溪地区,日军各路跟踪东进,占领上述各县。25日,日军分向金华、兰溪攻击,中国守军顽强抗击日军,使日军遭受严重损失。
1942年5月20日《中央日报》刊登《诸暨我军转进城郊 窜新登敌图窥桐庐》一文。“中央社义乌十九日电:由富阳强渡富春江之敌,于增援后,另以一股约二千人沿富春江岸,经场口镇窜至窄溪镇。”“中央社浙西前线战地十九日电:富春江西岸方面,由余杭、富阳分路窜犯之敌,被我遏阻后,乃大量增援,于十七日午后会窜山又埠,复分二股向我进犯。一股南犯,于当晚窜至新登。十八日续向桐庐进犯,为我军阻止于九岭(新登南)附近地区。一股西窜三溪口(新登西北),续向石门坞(分水东北)进犯,沿途经我扼要堵击侧袭,敌遗弃尸体颇多。刻我敌仍在石门屋附近地区搏战中。”“中央社金华十九日电:窜据新登城敌千余,十九日流窜罗桥、柴家埠、杨家坞、下航坞等地(桐庐东南),我正奋勇阻击。又新登西北之三溪敌约千余,经我某部围击,受创惨重。”
浙赣战役中,日军攻,我军守,日军长期侵占金华、兰溪等战略要地,日军死伤2.2万余人,而中国却付出了死伤20多万人的代价。浙赣战役后,浙江正面战场上基本没有大战事。
第三阶段:胜利时期
第三阶段为1944年下半年至1945年9月,这一时期,抗日战争的重任,历史性地落到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肩上,同时也是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时期。
1945年1月,中共中央成立苏浙军区。新四军在向东南发展过程中,一边击退国民党顽军的进攻,一边开创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1945年5月19日,在富阳富春江以北,建立了中共富阳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富阳富春江以南,建立了中共路西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富阳县境内,设有窈口、场源两个区委、区抗日民主政府,以及一批乡镇抗日民主政府、乡镇农民抗日救国会和地方游击队等组织。
在这一阶段,新四军对敌顽的战斗主要有四场:1945年5月19日的“渡江战役”;5月29日至6月4日的“新登战役”;5月31日至6月1日,反击国民党顽军的“沧头战斗”;7月31日至8月1日,新四军苏浙军区助理第二次南渡富春江,在环山乡芳泉村遭到日军阻击,经过一夜激战毙伤日军20多人,打退日军。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读《终战诏书》,向全世界宣布无条件投降。富阳的洽降地点定在杭富公路上的长新乡宋殿村,也就是现在的受降,它原是侵杭日军外围的一个重要据点。洽降是在该村乡绅宋作梅的一间屋子里进行的,1948年1月30日,宋作梅在《东南日报》上发表了《受降室记》一文,文中就回忆了9月4日的情景。
“受降礼堂设在我家赋梅堂底后面底一间屋子里,礼堂四周环以白布,中悬联合国旗,上设圆桌,为受降席,下设大菜桌,为日军投降席。日军投降代表为驻杭一二三师团参谋长通泽大佐,随员大尉达国雄、少尉大谷义一等五人,依次就座。受降主官命日军投降代表呈缴证明文件后,随将日军降书中文本两份交下,通泽起立,双手接受,分别签字盖章毕,仍送受降主官,经检阅后,即于降书上签字盖章,乃取降书一份,交付通泽,并由通泽缴出“日军驻地表”一份,礼成而退。”
这天,宋殿村及周围的交通要道上,布满中国军队的警戒哨。附近村庄的老百姓听说日军要来这里投降的消息,纷纷赶来目睹这一历史性场面。
记者手记
泛黄的报纸字迹虽已模糊,却清晰镌刻下日军犯下的累累罪行——他们铁蹄踏破城池,用炮火摧毁家园,用毒气弹残害军民,让无数家庭在战火中支离破碎。那些硝烟弥漫的战役、伤亡惨重的抵抗,不是冰冷的文字记录,而是中华民族曾经承受的切骨之痛。
宋殿村的洽降仪式,是正义对邪恶的最终审判,却永远无法抚平战争留下的伤痕。我们回望这些“纸上抗战”的岁月,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铭记:日军的暴行不容遗忘,无数先烈的牺牲不容辜负。历史的警钟永远长鸣,唯有牢牢记住过去的苦难,才能更加珍惜当下的和平,才能让中华民族在铭记中坚定前行,永远不让侵略的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