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周晓露 通讯员 杨晓 胡丹)因一个普通的鲨鱼夹,26岁女子经历了“生死危机”。
头部着地,鲨鱼夹“惹祸”
事发当天,郑女士与丈夫、孩子一家三口计划外出,丈夫驾驶电动车,郑女士坐在后座,中间还有个孩子。为方便照顾孩子、固定发型,郑女士当天用一款鲨鱼夹将长发束在脑后。然而,电动车行驶过程中 ,意外发生交通事故,与一辆私家车发生碰撞。巨大的冲击力使坐在后座的郑女士失去平衡,身体向后倾倒,后脑勺重重撞击在地面上。
“当时就听见‘咚’的一声,她直接没了动静。”郑女士的丈夫回忆,事故发生后,他立即查看妻子状况,发现她双目紧闭、失去意识,后脑部位有出血,原本夹在头发上的鲨鱼夹已破损。周围路人见状迅速帮忙拨打120急救电话,几分钟后,救护车将郑女士送往区中医院急诊抢救室。
急诊医生初步检查时,郑女士曾短暂恢复意识,能模糊回应简单提问,但很快再次陷入昏迷。“患者头部外伤明显,结合意识障碍表现,高度怀疑颅内损伤。”急诊医师立即安排头颅CT检查,结果显示:郑女士左侧颞部硬膜外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颅骨骨折,属于典型的“颅脑损伤三联征”,随时可能因颅内压升高引发脑疝,危及生命。
“情况比预想的更危急,复查CT显示硬膜外血肿在持续扩大,如果压迫到脑干区域,情况非常危险。”区中医院ICU主任金鹏介绍,脑干作为人体的“生命中枢”,负责调控呼吸、心跳等核心生命功能,一旦受压损伤,可能直接导致呼吸心跳骤停。医院迅速启动紧急救治预案,将郑女士转入ICU监护,并组织神经外科、麻醉科等多学科团队开展手术会诊,最终确定实施“开颅血肿清除术+颅骨骨折复位术”。
手术历时两小时,医护团队成功清除郑女士颅内的血肿。术后,郑女士在ICU接受了3天的精细化监护治疗,通过脱水降颅压、预防感染、营养神经等对症处理,意识逐渐清醒,生命体征趋于平稳,随后转入普通病房进行康复治疗。经过十多天的后续护理,郑女士已能正常进食、自主活动,语言、记忆等功能未受明显影响。日前她已康复出院,后续只需定期复查即可。
鲨鱼夹缘何成“隐形凶器”
“这是我们科室接诊的第一例因佩戴鲨鱼夹引发致命外伤的患者,看似不起眼的发饰,在特定场景下可能成为‘隐形凶器’。”金鹏结合郑女士的案例,详细解析了鲨鱼夹的安全风险:市面上常见的鲨鱼夹多为金属、硬质塑料材质,夹体边缘锋利、齿状结构突出,佩戴时会将头发固定在头部后方或侧方,形成明显的“硬质凸起”。当佩戴者遭遇摔倒、撞击等外力冲击,或头发被卷发棒、电梯门、自行车链条等卷入时,鲨鱼夹的齿状结构会瞬间形成“尖锐支点”,不仅可能撕裂头皮,还会将外力集中传导至颅骨,极易造成颅骨骨折;若撞击位置在后脑,尖锐的夹齿甚至可能直接刺穿颅骨,损伤脑组织或脑干,引发颅内出血、脑损伤等致命后果。
针对这一隐患,他特别提醒,建议市民在以下场景中避免使用鲨鱼夹:一是运动场景,如跑步、健身、骑行时,身体活动幅度大,鲨鱼夹易松动脱落,且头部若受到撞击,风险会大幅增加;二是交通出行场景,包括驾驶乘坐机动车、电动车、自行车时,车辆行驶过程中可能遇到急刹车、碰撞等突发情况,头部受力后鲨鱼夹易造成二次伤害;三是潮湿环境,如洗澡、洗头后,头发潮湿时鲨鱼夹的固定性下降,易滑落,且潮湿环境可能导致夹体生锈,增加皮肤感染风险;四是睡眠场景,睡觉时头部频繁转动,鲨鱼夹可能压迫头皮、损伤毛囊,若翻身时不慎撞击床头,也可能引发外伤。
此外,他还强调,若不慎发生鲨鱼夹刺入头皮、嵌入头部的意外,切勿自行拔出夹体,“自行操作可能导致血管破裂、出血加剧,甚至损伤神经”。正确的处理方式是:立即用干净的纱布、毛巾等覆盖伤口,避免按压伤口部位,保持头部稳定,同时迅速拨打120急救电话,等待专业医护人员到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