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华 / 文
潘木匠舍身歼敌
1938年9月,富阳的国民革命军为纪念九一八事变发起了对日反攻,曾一度攻入到富阳县城内,因情况不明而退出。日军调兵增援富阳,向湖南山和石灰山一带攻击,由此发生了富阳战役,战斗发生地的老百姓深受其害。
9月24日,在石灰山(今属鹿山街道)做活的外地籍木工潘木匠,听到陆家村的好友陆阿山一家三口惨遭日军杀害,他便心急如焚地赶去他们避难的山坞进行安抚。中午时分,正当潘木匠告别好友及避难的乡亲,准备离开山坞欲回石灰山时,有村民慌张地跑进山坞说,有一股日军正往山坞方向过来。霎时,躲在山坞里的人乱作一团。在这紧急关头,潘木匠异常镇定地对大家说:“大家不要乱,日本佬进山的路不熟,我去看看情况,把他们引开。”说完便大步向山坞口走去。
潘木匠走出山坞口一看,果然有一大队日军骑兵正朝山坞走来。后据驻守在老坟山的国民革命军连长邓国均回忆,“敌骑兵队有战马60余匹,跟随步兵600余人”。潘木匠见此有意地把自己暴露给日军,装出一副慌张的样子,沿山脚朝石灰山方向跑去。日军队长稻村正愁没人带路,发现山脚边有人在跑,便下令去抓活的回来问路。潘木匠被抓来后,日军队长要翻译问潘木匠:“山里头有中国兵吗?”潘木匠说:“没有。”日军队长又指了指上里山方向:“那一带你认识吗?”潘木匠说:“我认识。”日军队长便令要潘木匠带路,向上里方向行进。
一路上,潘木匠暗暗庆幸山坞里的乡亲是脱险了。但这么多日军如果到了上里山地区,不知道又要有多少房屋被烧毁,又有多少百姓要遭殃。于是他想到老坟山驻有国民革命军,何不牺牲自己,把日军带进老坟山让国民革命军把它消灭掉。主意已定,潘木匠就将日军带向了老坟山,期望国民革命军能痛击日军。潘木匠为何会有此举动?因为他十五岁的女儿,遭日军逼奸致死,因此对日军恨之入骨的潘木匠,一心想着找机会复仇。
当潘木匠将日军带入到水竹坑时,被国民革命军一九二师一一一八团的哨兵发现,即报告了团部。团长得报后即率第二营赶了过来,在日军必经之路的两侧布好伏击圈,等待日军进入口袋,予以打击。
潘木匠带日军进入山坞,路越来越狭窄,日军队长发现情况不太对,命令队伍停止前进,气势汹汹地问潘木匠:“前面是什么地方?”潘木匠不慌不忙地回答说,“翻过山就是上里。”日军队长想这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总是不会欺骗大日本皇军的,迟疑了一会后,又下令部队继续前进。
峡谷蜿蜒曲折,高低不平,路越来越不好走了,两边柴草丛生,仿佛走进了死胡同。日军头目越走越心惊肉跳,他跨下洋马,走到潘木匠面前,扬手就是一巴掌。潘木匠早有防备,避开了日军的巴掌后紧接着还给日军一重拳,日军队长差点被他打倒在地。潘木匠迅即一边跑一边大声叫道:“快开枪!日本佬进来了,快开枪!”
此时的日军已经进入了一九二师一一一八团的伏击圈了。霎时,两边山林中射出了密集的子弹。日军队长知道中了潘木匠的圈套,急令部队撤退,可日军人马已挤在山沟里,退哪来那么容易,被一九二师关门打狗了。这一仗,一九二师一一一八团第二营以微小的代价大获全胜,日军队长稻村自杀、只有少数脱逃,计歼敌150余人,打死战马十几匹,缴获了轻重机枪6挺、迫击炮2门、步枪100多支、战马40余匹及通讯器材等,当地老百姓还去割战死马匹的肉吃。
潘木匠舍身歼敌的事影响很广。当地驻军将潘木匠的事迹编成了话剧,在部队和民间进行宣传。1938年10月17日的《东南日报》以“潘木匠引歼倭寇”为题,报道了潘木匠杀敌的经过。1939年5月1日出版的《一条心》刊物,以“富阳潘木匠诱歼倭寇”为题,刊发四幅连环画。因时间久了,当地人竟忘记了他的真名,只叫他“潘木匠”,也不知道他是何处人士。2006年从《东南日报》的新闻中,才知道他的真名叫潘本土,时年64岁,原籍是东阳32都,在富阳已侨居了46年。
村民追打日军官兵
1940年10月14日,日军二十二师团八五联队扫荡至常安镇,在沧头、黄泥山一带遭到了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九师的迎头痛击,前进不得。晚上,日军被迫转道,经龙门、上官,翻越石板岭窜向常绿。在离开常安的逃窜中,日军八五联队大尉梅泽次郎和联队机枪队上等兵小林勇掉队。15日早上,掉队的日军官兵先后沿壶源溪向富阳县城方向逃窜。在经过常安镇东山下村和场口镇真佳溪村时,遭到深受日军祸害的两村村民的追打。
日军大尉梅泽次郎,矮胖个子,头戴钢盔,脚穿皮靴,肩背皮包,腰插手枪,手上还握着一把指挥刀。当他急促地经过东山下村时,被东山下村的青年农民张清荣、张阿六看到,他俩便手持竹竿勇敢地追赶上去。当追到村口大樟树下时,他俩看到张阿水正在下滩头处挑玉米秆,连忙向他大声呼喊:“阿水,快打日本鬼子!”年方三十二岁的张阿水,身强力壮,血气方刚,闻声连忙拔出挑玉米秆的扦扛,奔向梅泽次郎,追至他身边后举杠朝他头部猛砸下去。因梅泽次郎戴着钢盔,并未受到多大的伤害。梅泽次郎挨了一杠后,拔出手枪射向阿水。阿水腿部被击中倒在了地上。梅泽次郎自知所剩子弹不多,不敢再开枪,即转身涉过溪,朝真佳溪村方向逃跑。清荣、阿六也顾不得负伤的阿水,一边呼叫,一边继续紧追日军不放。
在梅泽次郎被东山下村民追打时,日军八五联队机枪队上等兵小林勇,已踉踉跄跄逃在真佳溪村东北角的玉米地小路上。真佳溪的村民听到东山下村民“打日本鬼子”的呼喊声,最早跑出村子的村民首先发现的是小林勇,便上前追打。小林勇见有人追打,即弃路向长东山坡上逃。当他爬上山坡,便成了真佳溪村民的瓮中之鳖,小林勇乖乖地举起了双手,被村民活捉,捆绑在倪家祠堂的大柱上。
当日军梅泽次郎经过真佳溪村边时,村民吴法根、何金水冲在最前头追打。何金水奋勇越过倪桥坝,在六角太边追上日军官,举起锄头便朝梅泽次郎的头上打去,但由于太心急打了个空,日军官改向汤村庙方向奔逃。正在田里干活的真佳溪村民李树春,听到追打日本佬的呼喊后,放下手中活,握着二齿铁耙注视着逃跑的日军。当他看到日军向汤村庙方向逃来时,便在日军必经之路汤村庙前(今汽车驾校大门附近)的石桥上阻击日军。追赶中的何金水等看见前面有李树春挡着,便加快了步伐。梅泽次郎见前后受阻,狗急跳墙,回头向追来的人群开了一枪,击中了何金水左腿。就在这一瞬间,李树春逼近了梅泽次郎,他正举起二齿耙要朝日军头上劈去时,日军又开了枪,射中了李树春的腹部。李树春强忍着疼痛,咬紧牙猛扑过去,一把抱住了日军,和日军双双滚下了溪沟里。说时迟、那时快,随后紧追上来的吴法根、张阿六、张清荣、王金华、叶小海、金全豹、倪阿牛等青壮年,个个似猛虎一般地跳下溪沟与日军搏斗。张阿六、吴法根的手死死掐住日军的脖子,张清荣、叶小海、王金华、倪阿牛等按腿的按腿、按手的按手,梅泽次郎被他们压得动弹不得。金全豹顺手夺取了日军的指挥刀,一刀砍断了他的右手,第二刀刺进了他的胸膛,结束了他的生命,为富阳人民讨还了一笔血债!而李树春因伤势过重,则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追打的村民从梅泽次郎的身上缴获军用地图、手枪、指挥刀、望远镜、皮包等各一样战利品,还有一张梅泽次郎的新婚照片。正当大家满怀胜利的喜悦在围观战利品时,忽有三四架敌机飞来,大家机警地分散隐蔽,并用玉米秆子盖住了梅泽次郎的尸体。敌机低空绕了几圈后没有发现什么,就飞回去了。这几架敌机,正是来寻找被村民打死和活捉的日军官兵的。幸亏村民隐蔽得快,没有被发现目标,否则,真佳溪村将会遭到祸害。
在富阳县战时政治工作队的中共党员吴洁石等,很快将这一事迹向县长章松年和驻军作了汇报,同时向人民群众进行宣传。富阳村民追打日军官兵的行动,引起了国民党军政当局的重视。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称这次与鬼子搏斗而牺牲的李树春为“大将军”,并通过浙江省政府向李树春颁发“杀敌致果”的木质匾额一块。村民英勇杀敌的举动,有力鼓舞了富阳军民的抗日斗志。
抗战英雄人物
王晋藩:
一位在东洲保卫战牺牲
却被记录进日本军书的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侵华日军第二十二师团第八十五联队出版了《军旗之下》一书,老兵们用回忆录的方式记录了对中国的那场侵略战争。2019年杭州的史学研究者何明敏买到了此书。书中有一篇名为《哀悼青年军官王晋藩君之死:长沙岛第一线突击小队长手记》(以下简称《手记》),手记中附有一张王晋藩的照片及他父亲王景仁写给儿子王晋藩的一封信。使得这封家书在81年后才被发现。该手记的作者是该联队第三大队第九中队小队长桥爪辰男少尉,当年他参与了对东洲的进攻,与王晋藩是对手。据手记所写,王晋藩的家书与照片是桥爪辰男的部下,从王晋藩的遗体上搜寻到并交给他的。
王父的这封信写于农历十二月十八日,即公历1939年2月6日。桥爪辰男从王父的信中知道,王晋藩是个从中学一毕业就上了战场的军人,而他自己也是刚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上了中国战场的,东洲之战都是他俩的首战。两人的经历差不多,职务也相仿,所不同的是王晋藩是没有经过专业的军事训练就上了战场的,因而使得桥爪辰男对王晋藩这位军人的胆略深表敬重和赞佩。王父的家信,充满了父母对远离自己、远在军中服役儿子的关爱。他在信中嘱咐儿子,“千万见机而作,心中格外特别谨慎,诸事皆要思想进退,勿任意敏强。诸凡切要留心,以免疏忽之虑。天气严寒须要加衣,须要时常寄信安家勿误为要”。可能是家信的内容触动了桥爪辰男的心灵深处,想到此人再谨慎也已经战死,今后他再也不可能写信给家人告平安了。可能是这封家书在一定程度上感化了桥爪辰男,使他一直保存着此信,也让他在反思那场战争。桥爪辰男在手记的最后写道,“因为这件事,我后来的中文名字就叫王晋藩”。
查相关资料获悉,王晋藩的原籍是福建省福安县,因父亲常年在福建省福安和温州来回跑做生意,所以他便在温州上学。1939年春,在建瓯中学初中毕业后就主动从戎,没想到几个月后他在富阳以身殉国。他父亲王景仁在不久就应该知道了王晋藩牺牲在了东洲,因为1940年12月的《福州教育通讯》有所记载,上级给他父亲颁发了300元抚恤金。王晋藩父亲将全部抚恤金捐献给了福安县的抗敌后援会,用于抗日救亡事业的消息。
据了解,王晋藩牺牲时还不满18周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