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会客厅”谱写“1+1>2”的乡村振兴新乐章
“乡村会客厅”谱写“1+1>2”的乡村振兴新乐章
本报讯(记者 吴璇 通讯员 范建桥)在银湖街道观前村周公坞自然村,一处由“80后”返乡人才谢李校创办的“乡村会客厅”正吸引着越来越多慕名而来的访客。
一场艺术与茶香的
“双向奔赴”
谢李校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师从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蒋同磊,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协五大名窑专委会研究员、中国民协陶瓷专委会委员,一直致力于龙泉青瓷的创新与推广。其创作的《天球瓶》《龙泉窑青瓷凤耳瓶》等作品,在陶艺界颇负盛名。
“此前我一直在外求学、创作、创业,和泥土、窑火打了近20年交道。一次偶然的返乡,让我重新认识了我的家乡——周公坞。”谢李校说,“昔日偏僻的小山村,现在不仅生态好,村容村貌也整洁美观,吸引了多所知名画室和艺术学校落户,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气息。尤其是山间茶园和艺术氛围碰撞出奇妙的火花,让我觉得特别美好,也大有文章可做。”他敏锐地意识到,自己的艺术素养与家乡的茶资源,或许能谱写出“1+1>2”的乡村振兴新乐章。
带着对家乡的热爱和艺术的执着,谢李校毅然回到周公坞,创办了“乡村会客厅”,发起了一场艺术与茶香的“双向奔赴”。“我想打造一个平台,让更多艺术家走进乡村,品茗研学、陶艺鉴赏、艺术创作。更想以艺术为笔,为家乡的茶叶‘写’出故事。”谢李校表示,将尽最大努力助力家乡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用艺术讲述茶香故事
“周公坞的茶叶为什么好喝?因为这里地形狭长,小环境好,植被丰富,土壤也适合茶叶生长,加上传统手工炒制技艺,才有了独特的香醇口感。相传当年苏东坡到访凤凰山妙庭观,品的就是周公坞的茶。”在“乡村会客厅”的茶席前,谢李校向游客细细讲解周公坞茶的历史渊源、地理特质与炒制技艺。他将艺术修养融入茶文化传播,让每一片茶叶都成为“会说话的乡土名片”。
几年来,谢李校从陶艺大师转身成为周公坞茶文化的“代言人”,注册“周公坞牌”商标,设计包装,通过策划、参加各类活动,提升周公坞茶叶的品牌影响力,让周公坞茶叶从曾经农户家中的“土特产”跃升为如今的“文化艺术品”。他还推动茶园规范化管理,提升茶叶炒制技艺,完成地理认证,打造“周公坞牌”龙井茶品牌,有效激活了当地茶产业。
今年3月底,谢李校还曾受邀参加“山水相连文明互鉴”第三届中国—东盟非物质文化遗产周,作为展示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的代表,他的展位被安排在现场主位,带去参展的20余斤“周公坞牌”龙井茶因口感醇厚、包装雅致,很快就被中外嘉宾抢购一空。
从一人创业到一村受益
从陶艺大师到“茶香使者”,谢李校用跨界创新诠释了新时代青年人才的乡土情怀与责任担当。
“之所以执着于推介‘周公坞牌’茶叶,是因为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份事业,更是一份责任和担当。”谢李校说,办会客厅、策划活动等的最终目的,就是希望能通过艺术赋能,让茶文化与艺术交融,闯出周公坞自己的赛道,“每当看到乡亲们因为茶产业增收而露出的笑容,我就特别开心”。
在谢李校的带动下,周公坞茶产业正焕发新生机。“谢李校的‘乡村会客厅’是个‘金点子’,它不仅是展示窗口,更是富民平台。”银湖街道观前村党委书记丁仲新说,如今,越来越多的茶客认可周公坞茶叶,而谢李校创办的“乡村会客厅”更是让更多人知道周公坞、认识周公坞,为村庄发展乡村旅游带来了新动力。丁仲新表示,将积极谋划年轻人返乡创业的扶持政策,在盘活闲置资产、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的同时,让老百姓真正受益,实现共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