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富阳日报

文化特派员: 以“文化+”点燃乡村振兴新热度

日期:08-29
字号:
版面:第03版:时政       上一篇    下一篇

  方华带领游客感受“二董”文化魅力

  李承华引进“漫画人文乡村”主题活动

  孙莹主持“乡村影像提升行动”培训

  倪琼华编排的《东吴竹马跃龙门》亮相“浙BA”杭州地区冠军赛

  记者 许媛娇 通讯员 杨仲贤

  当文化特派员倪琼华编排的《东吴竹马跃龙门》亮相“浙BA”杭州地区冠军赛,传统民俗与现代赛事碰撞出亮眼火花,这不仅是富阳乡村文化“破圈”的生动瞬间,更是浙江文化特派员制度在富春大地落地生根的鲜活注脚。

  自2024年6月响应全省部署以来,富阳因地制宜高位谋划部署,系统整合资源,深化制度创新,以构建“乡村美学大课堂”为共同追求,建立完善“三个一”工作体系,高效推进“1356”特色做法。全区省、市、区三级文化特派员怀揣“美学赋能乡村”的初心,深入乡村,在现代版富春山居图上,绘就了文化惠民、人才培育、产业振兴、人文乡村焕新的新画卷。

  据不完全统计,一年多来,富阳文化特派员在派驻地延伸服务50个村,开展理论宣讲活动151场次,组织或引进文艺演出和惠民服务401场次,通过“导师带徒”培育25名骨干人才,组建乡村本土文化人才队伍72支,帮扶驻地实现文化产业营收1086万元。数据背后,是特派员们扎根田间地头的坚守,更是乡村文化振兴“新引擎”的强劲动力。

  文化送到村,优质资源“零距离”。特派员们打破优质资源的城乡壁垒,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触摸文化之美。李承华开启“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乡村巡展全省先河,引入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为文村演出;夏富笙邀“杭州哈哈艺术团”为环山乡村民带来视听盛宴;陶桂生向新华村赠“礼润新华”印章与印屏。同时,他们还化身“宣讲员”:李承华、何斌分别引入浙大、市委党校专家宣讲,管海红组团宣讲,柴惠琴与其他文化特派员联合宣讲,打通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

  文化孕育村,人才培育“添新力”。特派员以“传帮带”培育乡村文艺骨干。蒋立波指导永昌镇漫永昌文学社,助其推出社刊《永昌文苑》,社员作品还登上《富阳日报》专版;吴侃侃在富春街道春华村开展成人书法教学,何斌、陈明组织乡土书法培训并讲解国学。“乡村美学大课堂”有了扎根生长的“沃土”。

  文化振兴村,农文旅融合“增动能”。特派员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方华借新桐“黄金畈”与“二董”文化,提旅游规划助文旅发展;孙莹联动银湖街道微融媒体中心,在洪庄村开展 “乡村影视提升行动”;倪琼华办南宋村落市集,以非遗竹马带湘溪村“破圈致富”;章楼凯围绕“龙鳞四季”品牌,串起壶源溪网红坝,推直播助农等活动。此外,楼奕琦推蒋氏祠堂入选研学线路,俞安平为民宿引人才,更让美学经济实实在在落地见效。

  文化润泽村,人文乡村建设“焕新颜”。特派员助力人文乡村建设。洞桥镇与浙大共建基地,特派员牵线搭桥;徐青办“晒卷稻香 书蕴渔歌”晒书活动;柴惠琴促渌渚镇新港村“将台山馆”签约,打造乡村博物馆;俞自清发动村民创村歌《风华八一》,用MV定格村庄风貌,在村晚舞台上唱响乡村自信。

  一年耕耘,富阳文化特派员以“乡村美学大课堂”为纽带,交出了亮眼答卷。我们将通过四位不同层级的文化特派员视角,解锁“乡村美学大课堂”的精彩故事,共同探寻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深层密码。

  【新闻链接】

  省级文化特派员李承华:

  以“文润文村”激活乡土美学,助农增收超153万元

  “做乡村文化工作,既要带着顶尖资源‘沉’下来,更要找准本土基因‘融’进去,让村民既得文化滋养,又能收获实惠。”自去年5月驻村以来,省级文化特派员、浙江大学教师李承华40余次走进洞桥镇文村村,以“文润文村”文化品牌矩阵建设为核心,将浙大顶尖资源与文村乡土基因深度嫁接,为乡村带来了全新的变化。

  驻村首步,李承华便带领研究生团队开展田野调查,锁定文村“浙派民居”建筑美学与“状元及第”“孝义传家”本土典故,构建起“文言、文艺、文具、文学”四维品牌蓝图,并首创“文化+科技+农指”三员联动机制,汇聚多方智慧推进项目落地。

  在“文言”维度,他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等主题开展宣讲,创新举办“讲好洞桥小故事”宣讲大比武,培训32名“90后”镇村干部,实现“一村一宣讲稿、一村一宣讲员”;“文艺”层面,他推动“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全省乡村巡展首站落户文村,让村民在家门口欣赏《富春山居图》等传世名作,还成功举办全省“漫画人文乡村”征集展、邀请小百花越剧院进村演出等12场文艺活动,场场爆满;“文具”板块成果亮眼,研发的“文润文村”VI系统、农产品包装等亮相杭州文博会,“文村共富礼包”累计销售1.5万份,助村增收超153万元;“文学”领域,策划“历代绘画大系中的水果”研学、“画中状元·成语绘意”创作等活动,吸引村民尤其是青少年参与文化传承。

  项目推进中,李承华始终以村民需求为导向。“村民想要高质量文化生活,我们就把顶级演出送进村;村民盼着增收,我们就打造‘共富礼包’;村民希望传承文化,我们就设计研学活动。”他说道。如今,文村已经新增3支乡村文化人才队伍,5名村民成为大系展览讲解员,编演的舞蹈获区级银奖,项目还获《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市级文化特派员方华:

  以文化为笔,绘就新桐农文旅融合新图景

  “驻村不是‘走过场’,要带着真心沉下去,把文化资源变成乡村发展的‘金钥匙’。”作为市级文化特派员,方华驻守新桐村一年多来,以年均100天驻点、每月至少1次基层服务的坚守,深耕当地文化沃土,用一系列文旅融合实践,让新桐村的“二董”文化、俞家竹马等资源“活”起来,为乡村农文旅发展注入动能。

  初到新桐村,方华并未急于推进项目,而是先花3个月时间开展12次采风调研,足迹遍布田间地头、文化礼堂。“我们得先听懂村民的需求,知道他们想从文化里获得什么。”方华在调研中发现,村民既对“二董”(董邦达、董诰)文化怀有深厚情感,更期待通过文化发展文旅产业、增收致富。

  找准方向后,方华将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开发紧密结合。针对“二董”文化,她带领团队创新设计IP形象,赋予清代父子书画家形象年轻态表达;开发“富春山橘”品牌包装、“四季芳华”书签等文创产品,其中“四季芳华”书签还成为文博会文化交流的热门载体;策划“董迹寻踪”定向游戏及小程序,让游客在互动中感受“二董”文化魅力。

  “单打独斗难成事,校地联动、干群同心才能出成效。”方华积极对接派出单位浙大城市学院,推动学校从党委层面搭建合作桥梁,整合高校学科与人才资源,为新桐村文旅项目提供智力支持;同时与富阳区、新桐乡干部及村委协作,稳步推进“文脉新桐:以‘二董’文化为引领的旅游规划设计”项目。目前,剧本杀旅游规划、“桐墨清脉”桌游已完成开发,“民心之路”红色文旅专线也即将成为青少年研学与团建的核心项目。“看到村民拿着我们设计的‘二董’文创骄傲地向游客介绍,我就知道这些工作值了。”方华说。

  区级文化特派员倪琼华:

  把“湘溪竹马”带“出圈”

  过去一年,由区文广旅体局派出的文化特派员倪琼华,在新登镇湘溪村累计驻村服务超200天,这个数字是她对文化特派员工作的重视,也是对乡村文化工作的热爱。

  “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传承文化、促进发展,这是我驻村一年多来始终坚守的宗旨。”在乡村文化复兴上,倪琼华深挖当地资源,聚焦“苏东坡遗存—姚兴精神—千年银杏”文化主轴,梳理非遗“湘溪竹马”历史脉络,形成《湘溪竹马历史溯源》等档案,填补史料空白。她策划“千年银杏节”“杨梅消费季”,创设南宋村落市集等沉浸式场景,还以姚兴事迹创排三幕情景剧《姚兴》,首演吸引游客超2000人次。如今,湘溪竹马已成功入库区级非遗,正在申报市级非遗,“舞动竹马,赋美湘溪”项目还代表富阳亮相杭州文化特派员工作交流会。

  文化特派员要“送文化”更要“种文化”。倪琼华深知人才队伍培养的重要性,她走访村民,收集需求信息500余条,选拔80人组建湘溪竹马社团,培育30名文艺骨干,其中5人获评区级“乡村文化能人”。“看到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主动投身文化建设,我特别欣慰。” 倪琼华说。

  过去一年,湘溪村在文化赋能上成效显著。2024年银杏节带动村民增收30万元,2025年杨梅季文旅营收达52.7万元,“观剧+采摘+民宿+研学”链条,让游客量增58%,村民演员人均年增收8000元。她还借“浙BA”契机,编排《东吴竹马跃龙门》展演,让“湘溪竹马”在“浙BA”舞台上大放光彩。

  区级文化特派员孙莹:

  打造“马书记小剧场”,带火乡村文旅

  这段时间,银湖街道洪庄村党委书记马国荣“火了”,他出现在“活力洪庄—乡村振兴闲不住版”视频号上,用轻松幽默又正能量满满的短视频,收获了不少粉丝。马国荣“出圈”的操盘手正是来自区融媒体中心的文化特派员孙莹。孙莹是“95后”年轻干部,她认为,乡村文化的传播很关键,年轻人要更贴近时代,要用好新媒体手段。

  在前期调研中,孙莹精准抓住洪庄“村穷民富”特点——村集体经济待增收、村民精神文化需求迫切,结合派出单位区融媒体中心专长,打造“活力洪庄”乡村影视及新媒品牌项目。

  “要让洪庄的故事被更多人看见。”孙莹聚焦村党委书记马国荣的个人特质,策划“马书记小剧场”系列短视频,以村务公开、资源推介为内容,在官方视频号发布40余条作品,涵盖端午活动、老年食堂等主题,总播放量达500万,让洪庄名气大增。

  谈及未来,孙莹表示:“会继续深耕新媒体,挖掘‘马书记小剧场’新主题,还计划落地乡村文体活动,引入更多戏曲、展览资源,让文化活力持续滋养洪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