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方宗晓 通讯员 高立超)近日,区国资办牵头组织区属国有企业完成内部审计项目建议征集工作。此次征集以“全链覆盖、全员参与、经营问效”为核心创新模式,成功推动国企内部审计从传统“查错纠弊”向现代化“经营问效”深度转型,标志着我区国企内审工作正式告别“主观命题”的传统模式,迈入标准化“客观解题”的新阶段。
构建“全链覆盖”审计坐标系,破解主观判断痛点
为精准消除传统审计中的主观裁量弊端,本次项目征集首次创新建立 “三维聚焦”管理框架,实现审计要素的精准定位与量化管控。在对象维度,精准锁定“久未审计单位、资金密集板块、新设机构”三类重点审计靶心,确保审计无死角;在业务维度,明确将“三重一大”决策、投资管理、招采业务等6大核心业务场景纳入审计范围,覆盖国企经营关键环节;在项目维度,划定重大建设项目、专项资金使用、对外合作项目、资产处置等4类高风险资金领域,靶向防范资金安全风险。通过将抽象审计需求转化为可量化、可选择的“标准化选项”,有效压缩主观判断空间,让审计方向更清晰、审计重点更突出。
构建“全员参与”创新机制,激活审计神经末梢
为充分挖掘国企内部审计潜力,区国资办创新推出“1+N”全员参与机制,全方位激活审计监督的 “神经末梢”。“1” 即明确强制要求,各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子公司需至少提交 1 项高质量审计建议,确保管理层与业务层共同参与;“N” 即拓宽参与渠道,开通员工匿名建议通道,特别鼓励一线业务人员结合日常工作中的实操痛点、流程堵点提报审计需求,让审计建议更贴实际、更具针对性;同时,建立“风险权重评估模型”,对采购合规性、成本控制、流程优化等高频建议项自动赋予更高权重,优先纳入审计计划,确保优质建议不遗漏。
构建“经营问效” 改革导向,强化审计价值输出
本次审计项目征集始终以“经营问效”为核心改革导向,通过三大转变实现审计价值的最大化输出。一是目标转换。从传统审计“找问题、查漏洞”的单一目标,转向“要效益、促提升”的综合目标,要求重点审计建议需附带成本节约预估、效率提升测算或风险降低预期,让审计直接服务于企业经营。二是流程嵌入。明确审计建议必须紧密结合预算执行进度、投入产出比、资产周转率等核心经营指标,确保审计工作与企业经营发展同频共振。三是结果闭环。依托区国资监管信息系统,建立“审计建议提交—整改台账建立—结果运用评估”全流程跟踪管理模块,实现审计建议从提出到落地的全周期管控,避免审计流于形式。
目前,区国资监管信息系统已开发设置“财务指标预警管理”模块,实时预警推送,将财务、经营等系统数据与国企内审监督有机衔接。此次征集的优质建议将直接纳入年度审计计划,并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参考指标。这一“全员出题、数据解题、效益答题”的实践,旨在助力国企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