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周晓露 通讯员 骆园)8月19日医师节当天,富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城西社区卫生服务站里人来人往。站长吴敏刚送走一位老人,又马不停蹄地接待下一位患者。单位送来的庆祝医师节蛋糕还静静躺在冰箱里,直到临近下班,忙碌了一整天的大家才腾出空来,分着尝了几口。
十余年间,城西服务站悄然蝶变:从当年城西街那处上下两层的狭小空间,一步步成长为如今设备齐全、服务贴心的社区健康“守门人”,守着一方百姓的日常安康。
从“爬楼取药”到“大平层诊疗”,环境升级暖人心
吴敏是2012年进入城西服务站。她记得,“以前老站点在城西街,药房在二楼,老年人上楼不方便,我们就得天天帮着跑上跑下取药”。如今的新站点是宽敞明亮的大平层,一人一间诊室,彻底解决了老人们的取药难题。不仅如此,站点的设备也全面升级,站点配置智能健康小站、免散瞳眼底照相机、外周血管检测仪等设备,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诊疗服务。
环境的改善带来了服务量的显著提升。去年一年,站点门诊人次达4.1万余人,较往年持续增长。这背后,是居民对服务站的认可与信赖。许多搬离城西社区的居民,宁愿舍近求远,也要回到这里就诊。“附近明明有其他服务站,但他们就认我们这儿。”吴敏的话语中透着自豪,“有位住在望钰和府的老人,每次都坐半小时公交过来,说就信任我们的服务。”
家庭病床暖人心,特殊群体有“医”靠
“太感谢你们了!这么热的天,爬六楼来给我换药。”这是家住北门路的残疾老人常对吴敏团队说的话。今年4月,老人在家摔倒导致骨盆骨折,在医院做完外固定手术后,因行动不便无法外出换药。虽然老人不住在城西辖区,但签约在该站点的她,成了团队重点关注的对象。
接下来的三个月里,吴敏和同事们每周两次上门换药。夏天,六楼没有电梯,每次爬上去都气喘吁吁,可大家从没抱怨过。为了方便老人,站点还为她建立了家庭病床,定期上门检查、换药。直到7月下旬,老人的伤口彻底愈合,整个疗程才结束。“她根本出不来,要四五个人才能抬下楼。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服务送上门。”吴敏说。
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近期,站点又为一位糖尿病患者建立了家庭病床。这位患者因艾灸导致皮肤烧伤,植皮手术后需要频繁换药,团队坚持每隔两天上门一次,细心照料。据了解,站点每年要完成11张家庭病床的任务,服务对象多为高血压、糖尿病等行动不便的患者。“只要患者有需要,我们就会想办法满足。”这是团队成员的共同心声。
“不起眼”的特色服务,赢得老百姓的口碑
“吴医生,帮我看看眼睛,又不舒服了。”一位老人刚坐下就说。老人眼皮松弛导致睫毛倒卷,十分难受。在城西服务站,吴敏处理倒睫的手艺小有名气,不少老人特地来找她。
“这活儿不难,但要细致,每次至少要10分钟。”吴敏说。2012年规培时,她曾去眼科进修两个月,回来后便开始为有需要的患者处理倒睫。十多年来,这项“不起眼”的服务,成了站点的特色招牌。“老年人去大医院不方便,我们能在家门口解决,他们就省心多了。”
除了特色服务,团队的协作精神也让人称赞。站点现有两名全科医生、两名护士,还有一位临时支援的针灸推拿医生。虽然人员不算多,但大家分工明确:门诊忙时各司其职,有上门任务时“谁空谁去”,遇到女患者需要检查,吴敏总是主动承担。
吴敏说:“我们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把老百姓的需求放在心上,把服务做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