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高远 通讯员 徐蝶 潘怡倩)在富阳乡村振兴的版图上,洞桥镇的名字或许不算响亮,但该镇却用40年时间完成了块状经济的升级跃迁:从上世纪80年代作坊式的自行车零配件加工起步,如今已蜕变为车辆零部件与智能制造双轮驱动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以“腾笼换鸟”的魄力打破路径依赖,用“梯次培育”的智慧激活内生动力,靠“全生命周期服务”的温度护航发展,洞桥镇在产业链中低端突围战中,书写了一份“空间盘活—产业升级—共同富裕”的递进式答卷。
破局:“遍地小作坊”到“链式集群”的跨越
在洞桥镇工业集中区标准化厂房里,杭州富阳永顺工贸有限公司的自动化锻造生产线正展现着现代科技的魅力。通红的金属坯料在机械臂精准无误的操控下,一步步完成复杂的塑形工序。这条生产线带来了35%的效率提升,每年为企业多创造3000万元产值,成为当地产业升级的生动写照。
时光回溯至40年前,彼时洞桥还处于自行车零配件加工散户遍布、小作坊随处可见的初级发展阶段,与如今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1983年,全镇第一家自行车配件厂开张的时候,谁能想到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能造出车辆的精密部件?”作为土生土长的洞桥人,杭州新兴车料有限公司负责人钱玲儿亲眼见证了当地产业的迭代升级。她回忆道,上世纪90年代,洞桥的自行车零配件企业数量一度达到40多家,但由于产业“低小散”,企业深陷同质化竞争的泥潭,“当时我们生产的最贵零件,售价连上海厂家同类产品的零头都不到,利润薄得像纸一样,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洞桥产业发展的转折始于2018年。当时,洞桥镇党委政府相关人员在深入企业走访中敏锐地发现,尽管多数企业还在产业链下游艰难挣扎,但永顺工贸的锻造技术、杭州富锚机械有限公司的机械加工等已具备升级潜力。“绝不能让‘老本行’困死在低端市场里。”洞桥镇经济发展办负责人说。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镇里当时提出了“空间换产业、旧厂换新能”的发展思路:一方面,通过严格的土地效能评估,坚决淘汰高消耗、低效能的企业,腾出宝贵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积极引导留存下来的企业向车辆零部件高端领域转型,助力它们突破发展瓶颈。
一系列转型举措,在实实在在的数据中得到充分印证:截至2024年,全镇制造业市场主体数量已达400家,相较于2018年增长40%。其中,车辆零部件规上企业9家,它们创造的产值占全镇规上工业总产值的65%以上,税收贡献更是超过千万元,为洞桥镇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突围:“三大引擎”驱动产业生态重塑
在洞桥镇政府会议室的墙上,一张“产业升级作战图”格外醒目:红色箭头标注着车辆零部件产业链的延伸路径,蓝色区块则是智能制造的布局规划。这场转型并非偶然,而是政策引导、企业发力、服务护航共同作用的结果。
引擎一:空间盘活释放发展新动能。
富锚机械的新厂区建设现场一片忙碌,这个总投资2000万元的项目,是洞桥镇“平台外供地”的首个成果。“老厂区被山体和民房包围,想上自动化设备都没地方。”公司负责人董江云说,“新厂区占地4.5亩,投产后每年能生产1000万孔锚环,比现在的800万孔多不少,年营收也从8000万元涨到1.2亿元。”
针对历史形成的厂区碎片化问题,洞桥镇采用“接边补缺+村企合作”模式:对富锚机械这类有潜力的企业,通过“平台外供地”解决用地瓶颈;对杭州富阳钇龙塑胶制品有限公司等租赁厂房的成长型企业,通过村企合作等模式共建小微产业园。截至2024年,全镇已盘活闲置土地50亩,为20多家规下车辆零部件企业提供了升级空间。
引擎二:梯次培育锻造企业“生力军”。
“从区科技型企业到省专精特新,我们用了五六年时间,这背后是政府‘量身定制’的培育方案。”杭州富阳捷鑫彩钢有限公司负责人拿着一叠政策申报材料说。这家从五金加工转型而来的企业,在洞桥镇政府的指导下建立了研发中心,所生产的彩钢瓦产品打入国际市场,2024年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00%以上。
洞桥镇建立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梯度培育库,像一棵“产业树”:1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树干,2家省专精特新企业是分枝,而27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则是新抽的嫩芽。镇里为每家企业配备“成长导师”,从专利申报到数字化改造全程跟踪。永顺工贸的2500吨热模锻生产线,正是在“服务专员”全程服务下引进,如今已成为华东地区叉车配件的标杆生产线。
引擎三:链式招商完善产业生态圈。
“当初选择落户洞桥,一是看中这里的零部件产业基础,二是‘项目专班’的效率惊人。”杭州国鼎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负责人回忆道,2023年,企业从开始考察项目到最终顺利投产,整个过程只用了3个月时间,这背后离不开镇里提供的全程代办审批服务,帮企业省去了不少麻烦,大大加快了项目推进速度。如今,这家水利设备制造企业已与本地多家企业达成配套合作。在洞桥镇招商蓝图上,“知名人士资源”被圈上重点。通过更新商业贤才数据库,镇里成功吸引10多位在外企业家回乡投资,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串”的效应。2024年培育的九州运动智能装备制造项目,不仅自身年产值达4000万元以上,还带动浩越、铭瑞等4家本地企业成为配套供应商。至此,全镇智能制造规上企业增至8家,产值占全镇规上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