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富阳日报

全国劳模倪萍的电力成长之路

日期:08-21
字号:
版面:第08版:专题       上一篇    下一篇

  倪萍在项目现场工作

  倪萍接受全国劳模表彰

  劳模传承(左为徐川子,右为倪萍)

  职工技能竞赛

  记者 许媛娇 通讯员 蒋劲超 张晓青

  在2025年4 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的表彰大会上,当“全国劳动模范”的荣誉勋章挂在倪萍胸前时,这位来自国网杭州市富阳区供电公司的基层电力人,眼中闪烁的光芒与儿时记忆里那盏被外公点亮的灯火重叠。从富阳新桐乡的追光少年,到守护万家灯火的电力工匠,14年扎根一线的坚守与创新,让她在平凡岗位上淬炼出不平凡的人生答卷。

  初心:追光梦的起点

  1988年,倪萍出生在富阳新桐乡的小村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她从小跟着外公外婆长大。外公是村里唯一的电工,背着工具包走村串户的身影,是倪萍童年最深刻的印记。她至今记得,一个冬夜,村里独居的赵奶奶家停电,外公背着她在雪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赶路,当修好电路、灯泡重新亮起时,赵奶奶冻红的脸上绽开的笑容。“那一刻我明白,外公修的不只是电路,更是人心的温暖。”这份记忆像种子,在她心里扎下了根。

  填报高考志愿时,倪萍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2011年夏天,24岁的她入职国网杭州市富阳区供电公司,成为计量班的新兵。入职不久,班长沈加鑫带着她去110千伏王洲变电站验收,指着设备上的螺丝说:“别小看这一颗,松动半圈就可能导致计量误差,甚至引发安全事故。我们干电力的,差一点都不行。”那天下午,她跟着班长检查每一台设备、每一处接线,在笔记本上工工整整写下:“电力工作,始于细节,成于严谨。”这句话后来成了她的座右铭。

  坚守:把客户小事当大事

  从客服中心计量班到青云供电所综合班,14年间,倪萍走过了电力服务的全链条。岗位在变,但“把客户的小事当自己的大事”的理念始终未变。她的办公电脑里存着一份特殊的“需求温度计”图表:横轴标注客户显性需求,纵轴记录隐性期待,不同的点位代表着不同的服务案例,每个点背后都有一段温暖故事。

  2016年盛夏,倪萍在整理数据时发现,杭州富阳华源纸业有限公司6月电费突然高出3万多元。她立刻联系企业电气负责人葛斐,对方却一头雾水。挂了电话,她揣着自制的《优化用电建议书》直奔企业,在闷热的配电房里逐一检查设备。当俯身查看停运的无功补偿控制器时,额上的汗珠滴落在设备上瞬间蒸发:“这装置指示灯亮着,但内部电容已失效,导致功率因数不达标,被加收了力调电费。”在她的指导下,企业更换了设备,次月电费即恢复正常。葛斐至今感慨:“要不是小倪师傅细心,损失不堪设想!”

  在客服中心工作的5年多里,倪萍悉心处理客户诉求,满意度始终保持100%。同事们说她有“火眼金睛”,总能从客户的只言片语中发现问题本质;客户们亲切叫她 “小倪师傅”,说她“靠谱、细心,找她准没错”。而她总说:“没什么诀窍,就是多跑一步、多问一句、多想一层。客户信任我们,我们就不能让他们失望。”

  创新:让技术带着温度奔跑

  “优质服务是一场永无止境的马拉松。”这是倪萍写在工作手册扉页的话。在她看来,服务不能停留在“解决问题”,更要“预见需求”,而创新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加速器”。

  2024年深秋,东山花苑居民为新能源汽车充电发愁。这个老小区因规划问题,地下车库表计预留位置少,倪萍主动请缨牵头解决。那段时间,她记录100多条建议,排查地下车库线路走向。

  她的笔记本上画满草图:黑色线条标桥架走向,红色圆点记表箱位置,蓝色箭头注最远车位距离,旁边还写着“预留20%容量应对未来需求”等细节。经过两个多月调研论证,她提出“电力预装”服务模式:提前对接物业预装表箱电缆,居民申请后简单接线即可使用,2024年12月该服务模式上线,居民罗先生通过APP申请后,不到40分钟就通电,他惊喜地说:“这速度太让人意外了!”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倪萍敏锐意识到AI技术能为电力服务赋能。2025年初,她主导攻坚“智审无忧”项目,目标是打造基于AI的业扩工程合规智控系统。项目启动之初困难重重,如何把繁杂法规转化为AI能理解的语言?如何让系统精准识别千变万化的实际问题?

  “要想开出理想的花,没有一股子劲是办不到的。”她带着团队收集近千条法规、标准和案例,逐字逐句整理构建结构化知识库;筛选近三年历史差错案例反复测试调整参数,让AI在模拟场景中“学习”识别风险。那段时间,工作室灯光常亮到深夜,她的办公桌上总放着浓茶,屏幕上密密麻麻的代码见证着坚持。如今系统已初步建成,新员工面对复杂工单时能获实时合规建议,业扩工程差错率下降30%。倪萍说:“我们不是用技术替代人,而是让技术延伸人的温度。每个0.1%的效率提升,都可能让客户少跑一趟路、少等一分钟。”

  传承:让劳模精神薪火相传

  在倪萍的成长路上,“大师姐”、全国劳模徐川子是重要领路人。2011年倪萍入职时,刚入职3年的徐川子已是技术骨干。“那时候富阳有4000多户专用变压器客户,迎峰度夏要确保‘限电不拉电’,春节前要做好无功管理,川子姐带着我们跑遍了每个乡镇。”

  “看到川子姐趴在桌上研究数据睡着的样子,我就觉得再难的事也能坚持。”在徐川子影响下,倪萍养成刻苦钻研的习惯。2018年,她首次代表国网浙江电力参加国家电网客户服务技能竞赛,为弥补理论短板,每天晚上学习到凌晨,把知识点整理成思维导图贴在墙上反复记忆。最终获采集运维专业个人第六名,被授予国家电网“技术能手”称号。

  2019年,国网杭州市富阳区供电公司成立倪萍劳模创新工作室,她接过传承接力棒。“劳模身边要再出劳模,能手身边要再出能手。”这是她的目标。工作室推行“揭榜挂帅”机制,建立积分量化培养体系,更坚持“一人一策”制定培养计划。

  徒弟邵艺炜刚入队时实操强但理论弱,倪萍每天陪他学理论,把抽象公式转化为具体案例;针对他容易紧张的问题,特意组织模拟竞赛锻炼心态。2024年底,邵艺炜在浙江省农网营配工“金蓝领”技能竞赛中获个人一等奖,他捧着奖杯说:“没有倪姐的耐心指导,就没有我的今天。”

  如今,工作室已培养12名技术骨干,获国家专利8项,多项成果在全省推广。在劳模工匠学院里,她定期授课,把“关键一招”毫无保留分享给更多人。“技术会过时,但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她说。

  担当:重大时刻的电力守护

  2023年杭州亚运会期间,倪萍担任富阳水上运动中心电力保障负责人。这座承办赛艇、皮划艇赛事的场馆是“双首金”诞生地,供电保障容不得半点差错。

  她带领团队核算146处临时负荷,优化配电线路布局;制定114项任务细则,把责任落实到每个人、每台设备,实时监控用电状态。

  赛前500多天里,她所在的团队几乎每天泡在场馆,夏天顶烈日检查户外电缆。为验证应急预案可行性,她带团队连续模拟10多种突发情况,“每多演练一次,心里就多一分底气”。

  赛事期间,他们每天早上6点到岗检查设备;颁奖仪式结束后还要复盘所有负荷。当中国队夺得首金时,全场欢呼雀跃,而倪萍正盯着监控屏幕,确保记分牌、广播系统等关键设备供电正常。“听到国歌响起的那一刻,所有辛苦都值了。”

  追光者:永远在路上

  4月29日,从北京领奖归来的倪萍没休息就回到岗位。办公桌上新的工作计划已排满:“智审无忧”项目二期开发、充电桩“即装即用”模式推广、新员工技能培训……“劳模称号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她说,“人民大会堂的那句话我记在心里:‘艰苦奋斗、团结奋斗、不懈奋斗的精神永远不会变’”。

  富春江畔夜幕降临,青云供电所的灯光依然明亮。倪萍坐在电脑前修改“智审无忧”项目优化方案,窗外千家万户的灯光次第亮起,像繁星坠入人间。她知道,每盏灯背后是期待,每度电承载着责任,“让AI读懂人心,让技术延伸人的温度”,这是倪萍的心愿,也是新时代电力人的担当。从追光少年到发光榜样,她用实干与创新诠释劳动价值,用坚守与传承书写劳模答卷。在这条永无止境的“服务马拉松”路上,她的脚步永远向前。

  【相关链接】

  富阳区总工会:

  点亮技能之光,铸就劳模精神

  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富阳区总工会始终站在推动职业技能提升的前沿,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近年来,富阳区总工会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核心,创新驱动推动技能人才培育“三维突破”,打造了技能人才“全培养链”,实现了从技术能手到劳模先进的全方位培育。

  全国劳模背后是全方位的人才培育体系。富阳区总工会打造的技能人才“全培养链”,是倪萍等劳模先进诞生的重要保障。区总工会通过“竞赛生态创新、激励机制革新、数字技术赋能”三维驱动,为区域人才培养和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构建竞赛生态新矩阵,激活技能提升“强磁场”。创新构建“金字塔型”竞赛体系,打破传统竞赛单一模式,通过“年初定向征集+动态迭代更新”机制,打造覆盖全行业的竞赛矩阵。2025年创新开展164场技能竞赛,形成“基础普及—专业提升—精英竞技”的阶梯式成长路径。注重在新兴产业领域求突破,将AI教育、物联网安装调试等前沿赛道纳入竞赛体系,构建“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筑基”的双轮驱动格局。通过打造“行业全覆盖、层级全贯通、技术全维度”的竞赛生态,为3万余名产业工人搭建了技能进阶的立体舞台。

  打造激励机制新标杆,畅通人才发展“高速路”。创新推出“技能人才全周期激励计划”,构建“荣誉+物质+发展”三位一体激励体系。首创“技能人才成长十条”政策,设立“技能提升补贴、创新成果奖励、名师带徒津贴”三大专项基金。2024年发放高级工证书补贴40.1万元,惠及802名职工。2025年重点培育30项“五小”创新项目,给予单项目1000元奖励,同步实施“名师领航工程”,每年为百名带徒名师发放2000元专项补助。注重加强荣誉体系建设,开展“技术能手”“创新经济技术能手”双荣誉认证,对竞赛优胜者配套免费高端培训、一线疗休养、健康体检等12项增值服务,并开辟名师带头人“绿色晋升通道”,形成“技能提升有奖励、职业发展有通道、社会地位有提升”良性发展生态。

  开辟数字赋能新路径,构筑精准培育“智慧中枢”。加强“富阳技能码”数字化平台建设,根据“数据归集—智能分析— 精准服务”三大核心功能,实现人才信息一码管理、培训资源一键匹配、成长轨迹全程记录。平台首创“匠心指数”评价模型,整合竞赛成绩、培训时长、创新成果等12项指标,为评优评先提供量化依据,使人才评价更科学更透明。创新推出“积分兑换+成长激励”机制,职工参与竞赛、培训、技术创新等活动均可积累积分,兑换技能培训课程等20余项权益,形成学知识得积分、用技能换福利良性循环。平台运行以来,累计注册用户突破5万人,人均参与技能活动频次提升40%,数字化赋能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