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彩霞/文 姜炜/摄
有一天接待了一位复旦大学的姑娘,通过小红书联系来做课题采访。她说,起初做这个课题,是想帮帮像我们这样的独立书店。但采访了几家之后,发现似乎力所不及。我说,有这份心意就很好,这确实是个难题。
谁都知道,实体书店走到了异常艰难的境地,我每天记一段“书店日记”,给它留下更多痕迹。2025年,人工智能在我们看不到的“平行空间”飞速进化,这个世界发生什么都不奇怪不是吗?
她问,如果真到了那一天,会怎样?我说:没关系,我准备好了。现在,我就尽自己十二分努力为书店求生存,但也接受结果。如果一家书店终究无法立足,同时也说明它不再被需要了。反之,只要它还存在一天,说明这座城市依然需要它。
起
步
从流动书摊到知识驿站
我永远记得桂花路邮局台阶上夕阳的长度和温度。那时,刚结婚的我和公公每天把两箱图书铺在报纸上,上面再放一张牛皮纸手写书单。穿“的确良”衬衫的教师、拎菜篮的主妇、戴眼镜的学生,在摊位前驻足翻书的剪影,描绘出书店最初的模样,虽说此时还称不上“店”,只是因陋就简的书摊。
1995年,书摊好似再也无法承载阅卷者的渴望,我们便终于决定租下桂花路24号那间不到30平方米的铺面以提供更为舒适的阅读空间。言及书店之名,颇有些不自信的意味,不过想着开开试试,大不了再回去体验那台阶上的长度和温度罢了。可如今细想,也是我的愿景,我的书店无“关”。没有想到的是,我的书店在这方斗室生了根,一住就是三十年。如今回望三十年光景,无数情景在心中炸裂,又似跑马灯般一一自眼前闪过,最终又如春雨浸润我内心,涌出许多感慨。
书店伊始,曾有衣着朴素的老人在《万历十五年》的书架前徘徊多日,终在那风和日丽偶有微风拂面的午后,将带有体温的零钞放在书案上,他边让我清点数目,边摩挲着簇新的书页,眼角的皱纹中漾着孩童般的雀跃,动容地轻声呢喃:“太好了!”这三个字许是对书的夸赞,更是对终于拥有了书的喜悦。而他的欢喜,让我初享“被需要”的欢愉,更让我顿悟:书店绝非交易之地,而是知识渴求着寻找灵魂栖息地的媒介。
那时也曾有让我犹豫再三的时刻。也是老人,进店询问是否有《古文字诂林》,且强调必须正版,许是不了解我,我只售卖正版,但让我犯难的非此,而是这书是套大部头,总价几千元,若是我进了书,他变卦,于我而言,便是不小的麻烦。可思及书店形象及这套书带来的利润,我决定冒险一试。好在将沉甸甸的书送至其家中,他很欢喜,而我拿着书钱,心中大石落下。如今回想,再看着窗外,不免心中感慨那时喜欢阅读纸质书的人真多,那时图书行业也真欣欣向荣啊!
不过那会让我最为印象深刻的是同行对于书店选址的夸赞——堪称城市文化版图中的神来一笔——东侧是教育局及本地重点高中的富阳中学,西南侧斜方是富阳市政府(如今是区政府),坐落在桂花路北侧的梧桐掩映处,向阳而有树荫,既不过于嘈杂,又以东侧不远处的公交站点为爱书之人提供了便利。这般选址,不单是地理坐标选择上的智慧,更是对人文生态的深刻理解。虽想不起当初选址时的想法与动机,但我并不拒绝夸赞。
于是经过最初十年脚踏实地的苦心经营,开开书店渐渐成了小县城中的“知识驿站”。
坚
守
在时代浪潮中奋力搏击
学生站在书架前翻阅作文范文和材料,教师和医生寻找自己喜爱的“闲书”,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选购“充电”所用图书……这样的情景,每每让我心生欢喜。这欢喜,既来自“被需要”的满足,更因为书店有了继续存活的底气。曾有老顾客感慨:“你这书店,比新华书店还热闹!”略显夸张的语气,让我想起前几天我的老师说的那句实实在在的话:“你这儿的新书,许多时候比新华书店上架要快。”这样的评价,让我更加坚定了对“全心服务”的坚持——根据读者需求,及时采购上架新书。
奈何现代科技的进步以及与之相随的商业模式的变化,让实体书店的好时光不复存在。2005年互联网与电商的冲击也终于波及实体书店。2008年后直播电商及网络书店的兴起,更让实体书店陷入“寒冬”。面对日均不足百元的营业额,我每天都会焦虑到睡不着觉。
无数个冷清的夜晚,我独坐于书店,耳边回响着出版家范用的箴言——书店是文化的毛细血管,断了,人心就荒了。为了维持书店运转,我辞退了外聘的营业员,想方设法削减各项开支;我“放下身段”,开始原先不屑的“托关系”,只为开开能生存下去。
但即使到了如此境地,我还是坚守两项原则:不卖盗版书,不“跪着”求人。我始终认定:卖盗版书,不仅有悖良心,还是违法举措,更紧要的是误人子弟,作为知识驿站,不能让知识的传播有瑕疵,起码在我这不行;读书是一件美好的事,“跪着”求人与此格格不入。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
也许正是我的坚持,即便身处寒冬,却从不失了温度。每周坚持公交车到此购买《三联》杂志的姑娘总是轻声微笑说:“您这可是我们的记忆锚点,一定要好好活下去哦……”;有空便会来坐坐的老客,从不空手而归,总说“我可不想少了个可以闲来坐坐聊聊的地儿”,如今也常带着女儿,即便自己不添置些书籍,也会毫不犹豫给女儿的贴纸书买单;教辅资料的订购也似乎比往日好光景的时候多了些……正是这一股又一股的“暖流”,加上我自己一直没变的情怀——书店的价值,远非利润所能衡量——让我一直坚持着,每天起早贪黑守在这方斗室中。
转
型
从书商到文化播种者
面对日渐汹涌的数字化浪潮,我意识到,仅靠传统方式的开源节流已经无法应对全新的形势,书店经营模式必须转型。而转型的契机来自2017年世界读书日《富阳日报》对开开书店的专题报道。报道发出后,反响热烈。许多顾客或是上门,或是通过微信短信,表达对我书店的支持,并纷纷出谋划策。感动之余,我开始探索“书店+”模式:
活动赋能——举办读书会、“读书笔记评比”活动,参与乡土作家签售会及文联、作协与社科联组织的相关活动。
线上延伸——通过微信公众号、朋友圈开通“云书架”,向顾客推荐书籍,为他们选购图书提供方便。
读者们参加读书会时,我感受到了书店作为“社会性艺术空间”的生命力。新冠疫情刚刚来临之时,我联系袁明华老师,为他的新书组织活动,得到了富阳社科联的大力支持,称得上“逆流而上”。该书装帧设计漂亮、内容有趣、图文并茂,活动期间,有一年轻人就说要将它作为礼物送给女朋友。听了他的话,我的第一个反应便是:多好的礼物啊,这让我想起了遥远时代的星光。
这些尝试让我想起广州博尔赫斯书店的箴言:真正的书店从不贩卖商品,而是制造邂逅。
扎
根
书店与读者的共生记忆
三十年了,书店早已融入县城的血脉。曾经在这里购买课外读物的中学生,如今带着自己的孩子进店选购绘本,他们会自然而然地与我一起回忆当年的街景、书店布设,还有专属于他们的书店故事……
我读高中时的一位老师是忠实顾客之一,在他三年前写下的随笔《周末逛书店》中,也曾专门提到开开书店。在此谨摘录几段作为共生记忆的代表:
“初次走进开开书店,是20多年前的事。店面不大,甚至觉着有些逼仄。不过,桌上、架上的图书排列齐整、归类清晰,不会让我浪费时间。
更重要的,是至今一直没忘的第一印象:在略靠里侧的书架上,摆放了几排商务印书馆的西方哲学名著,当时便想:‘小县城的小书店竟有这样的图书。’感觉便有些不一般。
店主是我的学生,对于这次不期而遇,我们都略感意外,当然,也都高兴。
已记不起那天有没有买书。但,从此以后,逛开开书店找自己喜欢的新书成了常事。有时,带的钱不够,就说一句‘下次一起付吧’。
她的这份坚持,无意中给我们这个小县城增添了一缕文化气息——我一直都认为,这气息的有无,关乎一个地方的品位。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前几天整理书橱,发现当时最新出版的以及值得珍藏的图书——比如《郁达夫全集》《南渡北归》等,几乎都来自开开书店。”
每当在脑海中翻阅这些共生记忆,我便不无自豪地想:开开不仅售卖书籍,更无意间典藏了整座城市的集体记忆!
在我的心中,书架上的那些折痕,早已将三十年的坚守凝成一座无形的灯塔,照亮自己,也照亮读者。我真切希望这座灯塔一直亮着,哪怕只有微光。
编后:
书,终究越买越少了。家里还未拆封的书,如同刚选秀入宫的秀女,等着那个忙不过来的男人心血来潮。有时也给自己找找合理借口,四大书柜的书,看完90%,可以原谅自己式微的求知欲,毕竟脑容量有限。看得慢,是欲望在降低,而非不爱。但是,定期去开开书店,不会变。每次到老城区,一想到开开书店和鹳山一起,自我的少女时代起,不曾改变,那么笃定地存在着,就有一份心安升腾而起。
从1995年到2005年,赵彩霞永远记得开张之初的小书摊,她又怎会想到,有一天并不爱书的她会经营起这座城市的文化灯塔。30年,改变着她的容颜,也改变着她对书和书店的认知;开开和这座城市基于知识而生的羁绊,愈显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