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富阳日报

晴热余威不减

日期:08-20
字号:
版面:第06版:资讯       上一篇    下一篇

  蓝天如洗,白云轻绕 何建伟 摄

  本报讯(记者 臧一平)昨日出伏,本应标志着伏天结束、暑热渐退、天气转凉,但富阳的情况却截然相反,非但没有“出伏”的迹象,反倒像又“入伏”一般。区气象台预报,本周五前,“晴热高温”将是贯穿一周的主旋律。

  这背后的“推手”是依旧强盛如盛夏的副热带高压。在它的强势掌控下,晴热高温不仅持续,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20日至22日,最高气温预计将直冲38℃。

  那么,何时能迎来降温?台风能否送来清凉?中国天气首席气象分析师信欣介绍,目前东侧的热带低压未来可能发展为12号台风“玲玲”,但由于它处于副热带高压控制区,发展前景并不乐观,后期大概率向北移动前往日本或韩国,也可能尚未登陆就在海上减弱消散。此外,远海还有一个热带扰动90W,未来或成为今年第13号台风“剑鱼”,其大概率会在下周登陆我国华南沿海,不过因时效尚远,仍需持续关注。

  唯一的好消息是,本周末(23日—24日),随着副高脊线北跳,我们将转为受副高西南侧的东南气流影响,再配合弱切变,午后雷阵雨终于要登场了,高温强度也会略有减弱,最高气温将下降1—2℃,预计在34℃—37℃左右。

  “处暑”虽未到,但眼下的高温与“出伏”应有的气候特征形成鲜明对比,这也让“三暑”与“三伏”的关联更受关注。

  二十四节气中,小暑、大暑、处暑三个带“暑”字的节气合称“三暑”,它们反映了暑热的变化趋势:从小暑到大暑,暑热不断增强;处暑则意味着暑气终止,故俗称“出暑”。

  “三暑”与“三伏”的时段基本重合,通常小暑入伏,立秋、处暑出伏,但二者含义不同。“暑”代表湿热,小暑时我国进入“高温高湿”阶段,也是全年降水最多的节气;大暑则是“湿热交蒸”的顶峰,为全年平均气温最高、高温日数最多的节气。而“伏”主要有两重含义,一是阴气伏藏,二是指人们需隐伏以躲避盛暑,民间由此衍生出吃伏羊、贴三伏贴等饮食习俗和保健传统。

  总的来说,“三暑”是对气象的客观表达,对农事意义重大,尤其是小暑和大暑的“雨热同期”,能有效促进农作物生长;“三伏”则体现了传统的阴阳观,是民众调适生活方式的指南,蕴含着人文时间里的生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