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宇倩
“那天收到感谢信,我还在值班,完全没想到会因为一次普通的接诊被记住。”近日,富阳区中医院耳鼻喉科黄月明医师提及患者张女士(化名)将感谢信送到区卫生健康局时,语气里仍带着些许意外。这封感谢信背后,有医患间最日常也最动人的的温暖。
说出来,心里就舒坦了
黄月明回忆,张女士当时因鼻窦炎来门诊就诊,看起来焦躁不安,脸上是掩不住的憔悴。她一边强撑着描述自己的症状,一边忍不住频频看向手机——应该是牵挂着同一天先后进急诊住院的母亲和女儿。“她在感谢信里说自己当时情绪有点激动,有些过激的行为和语言,其实我根本没觉得是发脾气。”黄月明豁达地笑道,这样的情绪流露更像是一种压力释放。
那天接诊,黄月明在给张女士配药后没有急于结束问诊,而是耐心陪伴她多聊了几句。从病情到家里的难处,患者积压的情绪渐渐疏解。“可能就是那几句‘别担心’‘注意休息’‘有需要随时来’‘会好起来的’,让她觉得被理解和被安慰了。”但在黄月明看来,这只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她觉得看病不只是开药方,有时候患者需要的,是一个能说说话的人。“黄医生的话,好像施了魔法似的,给我注入了无穷的力量……原来好的医生,不仅会看身体的病,更会给人心里种亮光!”张女士在信中如是说。
诊室里的那些事儿
在黄月明的记忆里,诊室里每天都在上演各种故事。有因鸭骨头卡喉、着急到没有挂号就直奔诊室说“快帮我把骨头取出来,我可以给你很多钱……”令人哭笑不得的年轻姑娘;有小珠子塞到鼻腔、由120救护车紧急送过来取鼻腔异物的小女孩;也有因鱼刺卡喉频繁呕吐而无法配合医生操作的大爷,大爷还不小心将呕吐物溅到医生的白大褂上……
这些场景里,有患者的恐慌与无助,也有医护人员的专业与耐心。“有人觉得拔鱼刺很简单,其实细鱼刺藏在舌根后面,找起来像‘大海捞针’;也有人卡了异物先吞醋、吞饭,反而让异物扎得更深。”黄月明说,面对焦虑的患者,除了治疗,更要先“治心”,解释清楚检查的必要性,讲明白注意事项,哪怕多花几分钟,也能让病人踏实不少。
还有一次是深夜急诊,来了一个被虫子钻进耳朵的小男孩,哭得浑身发抖,家长急得直搓手。黄月明凑近一看,借着耳镜灯光发现是只小飞虫,正往耳道深处爬,孩子一哭,虫子更不安分了。
“小朋友别怕,阿姨给你变个魔术,让小虫子自己出来好不好?”她先轻声安抚,见孩子哭声渐小,又转头跟家长说:“不能硬掏,会伤到耳朵,也容易让虫子受惊挣扎。”她取来生理盐水,小心翼翼地沿着耳道壁滴入,边滴边轻声哄:“你看,小虫子在游泳呢,咱们让它顺着水流出来哦。”
滴到半满时,她稍停片刻,观察到虫子不再动弹,才开始操作。过程中孩子又有点害怕,她便停下动作,跟他聊幼儿园的趣事,分散注意力。折腾了十多分钟,终于把那只小飞虫完整取了出来。
她特意把虫子放在干净的纱布上给孩子看:“你看,它出来啦,以后要保护好耳朵哦。”她仔细检查了孩子的耳道,确认没有损伤,又给家长讲了日常防护的注意事项。
这份默契,就是最好的医患情
“其实我们耳鼻喉科的患者很多都非常熟,毕竟鼻炎、咽炎这些毛病容易反复,患者常来常往,有些甚至和亲人一样相处,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情谊尽在不言中。”她坦言,收到感谢信是意外,但日常工作里的认可其实不少:比如拔完鱼刺后患者说的一句“谢谢,舒服多了”,老患者复诊时笑着打招呼,甚至有家长特意带孩子来说“上次多亏了你呀,医生”。
这些瞬间,和这封感谢信一样,都在诉说同一个道理:医患之间的信任,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藏在“多问一句”“多等一会”“多解释一下”的日常小事里。就像黄月明说的:“我们和患者,其实是并肩面对病痛的伙伴。你愿意说,我愿意听,这份默契,就是最好的医患情。”
夏季耳鼻喉高发问题及解决办法
新闻链接
夏季气温高、空气干燥,耳鼻喉相关问题也进入高发期。医生提醒大家注意这些常见问题:
1.鼻出血:很多人习惯仰头止血,这其实会让血液倒流至咽喉。正确做法应低头前倾,手指捏住鼻翼处5-10分钟,同时冷敷鼻梁,帮助血管收缩。
2.异物卡喉:夏季聚餐增多,容易发生异物卡喉。不少人会尝试吞醋、咽饭,实际应立即停止进食,能咳嗽排出最佳;若异物位置较深、吞咽疼痛或呼吸困难,需尽快到医院就诊。
3.鼻炎鼻窦炎反复:长期在空调房内可能诱发或加重鼻炎、鼻窦炎。建议定期清洁空调滤网,开窗通风;使用加湿器保持室内湿度(50%-60%为宜);鼻炎患者可遵医嘱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减少黏膜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