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富阳日报

让群众成为“文化的主角”

日期:08-19
字号:
版面:第03版:时政       上一篇    下一篇

  夜校书法课

  夜校有氧燃脂课

  2007年举行的“万人排舞大赛”(资料图)

  记者 金易梵 通讯员 陈晨 

  文化的生命力,不仅在于保护与创新,更在于它能否真正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回首过往的20年,富阳在文化建设“八项工程”的实践中,始终把文化为民、文化惠民作为落脚点。

  20年前,老百姓坐在台下看“文化”,20年后,老百姓不仅可以站在舞台上,还可以自由地选择喜欢的文化形式。文化在富阳早已不是遥不可及的舞台艺术,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方式。群众从文化的旁观者变成主角,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在广场舞的旋律里、夜课的灯光下,生长出文化惠民最鲜活的模样。

  群众文化在热爱中肆意生长

  富阳的慧君阿姨今年71岁了,依然是场口镇上的文艺骨干,每天饭后的两个小时,是她雷打不动的跳舞时间。慧君阿姨从退休开始跳广场舞,这一跳就是20年,而这20年间,慧君阿姨也带领着一众姐妹从家门口的空地,一步一步跳上了全省的舞台。

  “其实在跳舞之前,我们最开始组的是一个腰鼓队。”慧君阿姨回忆道,当时正流行打腰鼓,她就带着同村的几个好姐妹组起了腰鼓队。“那个时候没有训练的地方,天晴的日子,我们就在村里电影院门口的空地上排练,下雨就麻烦了,我们找了一处自行车棚,自己拉电线,创造了一个简陋的训练场地。”

  虽然条件艰苦,但是腰鼓队的队员们都自愿“为爱发电”,最多的时候队伍壮大到35个人。“村里的红白喜事都会叫我们去参加,有的时候会给我们100元劳务费,平均下来一个人也就拿了3块,但大家都不在乎钱多钱少,都是靠着心里的热爱在坚持。”为了改善大家的训练条件,慧君阿姨还自费出了3万块钱,在自家院子门口搭了雨棚,作为排练的场地。

  2007年,富阳下发通知要举行“万人排舞大赛”,慧君阿姨和她的小姐妹们便“转行”,开始学习排舞。“比赛的每支队伍都要有100人,而我们的人数远远不够,就要去每个村里拉人。”慧君阿姨说,那时候的农村妇女都很热心,纷纷表示愿意加入这个队伍。“其实这些妇女们当时的娱乐生活也很局限,忙完家务活,就是唠家常、打麻将。”而这次排舞大赛,就让这些妇女们从麻将桌上站了起来,走上了舞台,从“观众”变成了“主角”。

  “每周文化馆都有老师下来上课,每到这个时候,大家都特别积极。”慧君阿姨说,有些住得远一点,早早地吃好晚饭,5点不到就在她家门口等着了。“我们家门口那块空地,最多的时候要站80多个人,一起跳舞。”那段时间,慧君阿姨白天带着十几个核心成员“抠动作”,晚上又分小组,让这些组长带领组员一遍又一遍练习动作。

  动作学好了,就要开始排队型,如何让100个没有舞蹈基础的农村妇女把舞蹈跳整齐呢?慧君阿姨想了个办法:“我把大家拉到村里的篮球场,站好队列后,在每个人脚下用墨汁标记好位置。”慧君阿姨说,“100个人啊,我每天都扯着喉咙给她们喊口号、教动作,直到比赛结束后的几个月,我的喉咙还是哑的。”

  次年,“万人排舞大赛”如期举行。“当年的舞步已经记不清了,但我仍然记得当时那个场面。”慧君阿姨说,原来都是看那些专业的舞蹈演员在台上跳舞,谁能想到有一天,像她们这样普通的妇女也能站上舞台展示自己的风采,“比赛成绩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每一支队伍都跳得很出色,跳出了我们老百姓自己的生活。”

  从那之后,广场舞就成为无数“慧君阿姨”生活中的一部分,而慧君阿姨的舞台也越来越“大”。2015年,村里建起农村文化礼堂,慧君阿姨的队伍也从自行车棚、家门口的空地,一步步有了更专业的场地。2016年,慧君阿姨带领的“场口阿姨”第一次登上了浙江省村晚的舞台,之后“场口阿姨”的广场舞跳出了名气,连续6年登上浙江省村晚,成为了“常驻嘉宾”。

  区文化馆副馆长邢幼幼表示,慧君阿姨不是个例,“场口阿姨”这样的队伍在全区也越来越多。“原来可能是一个乡镇有一支队伍,现在基本每个村都有这样的队伍,还有很多老百姓自发地参与进来。”邢幼幼说,2007年也是她加入富阳文化馆的第一年,这些年中她看到了不仅广场舞越来越普及,大家舞蹈的质量也在逐步提升。“最开始可能只是简单的健美舞,到现在鬼步舞、爵士舞、古典舞……不仅舞种丰富,大家跳得也都非常专业。”

  而广场舞的普及与壮大也只是群众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区文化馆积极打造“富春山居 文艺赋美”文艺品牌活动,持续深化“玉兰有戏”“富春有艺”“公望有约”三个子品牌。演出人员除了文化馆业务干部,还有很多群众文艺爱好者,截至目前,共开展“富春山居 文艺赋美”文艺演出106余场,参演志愿者达2000余人次,吸引市民及游客超8万人次。此外,从今年3月起,富阳全新打造恩波广场、东方茂商业中心、新登镇东安舞台3个文旅融合?演艺新空间?,其中的演出人员由市民自愿报名参演,现已招募文艺团队16支,文艺骨干200多人。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

  如果说,当年文艺演出下乡是“送文化”,那举办万人排舞大赛可以说是在群众中“种文化”,那么如今富阳的老百姓已进入自由“选文化”的阶段。

  这些年,富阳人的夜生活中最流行的不再是“夜宵”,而是“夜校”。从2015年开始,区文化馆推出夜校课程;2024年暑期,又首次推出了青年夜校首批课程,推出10个艺术自习室,盘活场馆资源,为市民提供更多更便捷的文化休闲娱乐场所。每天晚上,区文化馆的教室里,都有着不同的“文化”在轮番上演,从视频拍摄剪辑、木雕、国画、书法,到八段锦、普拉提、古典舞、有氧燃脂,再到笛子、尤克里里……

  沈侃林就报名参加了今年暑期的尤克里里课程。“没想到现在想上课都是要摇号的。”沈侃林告诉记者,他老婆参加了很多期的夜校课程,想着反正也要接送她,这次便也选了感兴趣的课程报名,“和我一起竞争的有60多人,只有不到一半的中签率,我还是很幸运的。”

  记者了解到,2024年,全区共开设夜课205班次,培训人数达43527人;截至目前,已完成240班次,报名人数2300余人,服务人次33426人次,其中,单门课程最多报名人数231人。区文化馆工作人员说:“学员不全是富阳城区的,新登、场口等乡镇来上课的也有,甚至还有从转塘、滨江坐地铁来上课的。”

  目前,沈侃林上了六节课,已经能完整地弹奏曲目《童年》。“我觉得很有意思,收获也很大。”他说,等这个课程结业了,还想看看别的课程,“如果在外面报班上课,一个暑假少说也要几千元。现在在家门口就有低价实惠的课程,而且还有这么多的选择,对老百姓来说是一件好事。”沈侃林表示,不仅他们两夫妻在上夜课,他的岳父岳母也加入其中,“上夜课让我们一家人的业余生活多了一种选择,培养了各种各样的爱好”。

  “我的同学年龄跨度还挺大的,有还在读幼儿园的小朋友,也有60多岁已经退休的,但还是以年轻人为主。”沈侃林说。而记者了解到,像书法这样的传统文化课程,报名的也都以年轻人为主。区文化馆工作人员表示,从这些年的报名情况来看,以前来上夜课的大多数为退休员工,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来报名上课。

  “一方面,我们的课程选择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年轻化,另一方面也说明,年轻人也有文化、社交需求,只是之前没有他们感兴趣的选择。”区文化馆工作人员说,随着生活水平提升,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早已跳出“有没有”的范畴,转向“好不好”“多不多”“合不合心意”的更高追求,所以文化服务也要努力契合不同群体的期待——让老者有传承可守,让青年有热爱可追,让孩童有兴趣可寻。

  所以,区文化馆一直秉持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初心,不仅发掘传统文化底蕴,用好非遗等本土的文化资源,同时以包容开放的胸襟广泛吸收国际文化资源,不断提升课程品质,让每个富阳老百姓都能在多元选择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栖息地,真正实现“文化为民”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