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富阳日报

专家学者研讨“郁达夫文学与精神”

日期:08-18
字号:
版面:第03版:时政       上一篇    下一篇

  “抗战文学暨郁达夫殉难八十周年” 国际学术研讨会为期两天,首日设大会主题发言第一场、两场分会讨论及研究生论坛,次日举行大会主题发言第二场与闭幕式,以文学研讨之名纪念抗战胜利,深挖郁达夫创作的思想史价值。

  国内学者多维解构:

  聚焦郁达夫创作的精神内核与时代价值

  大会发言环节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吴俊主持,学者们的发言围绕郁达夫创作的精神底色、身份认同、抗战书写历史脉络及“五四”遗产等核心维度展开,多视角挖掘抗战文学与郁达夫创作的思想史价值。

  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以《一件小事》《薄奠》为样本,指出郁达夫对“普通人的尊严”与“底层温暖”的坚守,是其作品跨越时代的永恒价值;北京大学教授王风从“文人小说家”的身份定位切入,解析其创作中“文学性”与“文化性”的平衡密码;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梳理1945年至2025年郁达夫研究的历史变迁,呈现学术议题的新变;杭州师范大学教授邵宁宁聚焦抗战“流亡叙事”,认为郁达夫作品中“流亡与新生”的辩证关系,蕴含着对民族未来的希望。

  此外,学者们还从多元视角拓展研究边界:武汉大学教授李遇春探讨其“旧学功底与新文学形式”的融合对现代文学本土化的意义;南京大学教授张光芒分析“个体经验与时代话语”的张力;海南师范大学教授王学振关注抗战“英雄书写”;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张先飞解读其对“五四”精神的多元诠释;湖北大学教授刘川鄂则以《沉沦》为核心,剖析其从“家国天下”到“个人本位”的思想转向。

  海外学者全球视野:

  跨区域互动与跨文化比较新路径

  海外学者从国际维度与跨文化视角出发,为郁达夫研究注入全球视野,呈现多元解读路径。

  马来西亚南方大学学院教授王润华以“郁达夫的南洋”与“南洋的郁达夫”为主题,揭示作家与南洋文化的双向互动;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千野拓政聚焦其“文学抗战”实践,认为这是中国现代文学“介入性”的重要体现;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罗福林探讨郁达夫从创造社到论语派的流派转向,为理解其创作脉络提供新视角。

  日本樱花学院大学教授高文军考订“名古屋”作为其创作起步期“文学摇篮”的意义,解析早期生活对《沉沦》的影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南治国梳理新加坡学界对郁达夫“南洋书写”的研究,凸显区域文学互动价值;韩国东国大学教授金良守则以“鲁迅召唤”为线索,探讨鲁迅与郁达夫对东亚文学的共同辐射;日本学者还综述21世纪日本郁达夫研究从“文本解读”到“文化研究”的转向,及对其“东亚性”的关注,为全球研究注入新活力。新加坡学者则分别讨论《沉沦》中的外国诗歌引用及《水仙与手鼓》中的郁达夫元素。

  分会场深耕细研+青年力量接力:

  研讨向深向实延续历史记忆

  分会场讨论集中于两个主题。第一是围绕抗战文学的文本解读、研究视角、场域实践、区域文艺等核心议题展开,第二个主题围绕郁达夫的史料、作品、思想及跨文化接受展开。郁达夫研究学会会长苏立军、副会长刘涛、许哲军以及会员吴焕根参加分会场讨论。

  苏立军以郁达夫九一八事变相关纪念文章及抗战政论杂感为研究对象,系统解析其抗战思想的形成脉络与核心内涵。聚焦郁达夫抗战思想的三大维度:深刻剖析民族危机(揭露日本军国主义本质与“大东亚共荣圈”的虚伪性)、构建抗战理论体系(包括“全民抗战”“持久战”理念及文化抗战的精神力量),以及其思想的时代价值(凝聚海外华侨力量、拓宽现代文学功能、启示当代文化自信与知识分子担当)。他认为,郁达夫的抗战文章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以爱国情怀与战略眼光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刘涛的发言主题是“南洋时期郁达夫的抗战气度”,聚焦郁达夫远赴南洋,从事抗日宣传、文学创作活动的阶段,他说,郁达夫投身于时代潮流,肩负起启发、激励民众的重任,著文呼吁民众参加抗日救亡,践行着“我们这一代,应该为抗战而牺牲”的诺言,呈现出一位“识风浪的文化人”泱泱气度和可贵操守,不愧为一名“以笔作战”的爱国作家。

  研究生论坛作为本次会议的特色环节,吸引了100余名海内外高校的青年研究生报名参与,与会的56位代表围绕郁达夫作品的情感叙事,抗战文学的舆论构建,抗战书写的文本细读,南洋华文文学的郁达夫接受等议题展开探讨,展现了青年一代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活力。

  “郁达夫不仅是富阳的,做好郁达夫的文章,我们要走出富阳。”区文联副主席郁峻峰作为郁达夫长孙,以传承、弘扬郁达夫精神为己任,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是区文联与杭师大的第二次合作。早在多年前,他便计划将郁达夫生活、工作过的地方串联起来,与这些地方的高校合作,开展郁达夫研究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一方面联合世界各地专家学者力量,深化对郁达夫的研究,另一方面也是为郁达夫研究储备青年人才,他希望将研讨会持之以恒办下去,这是对郁达夫精神最好的传承。

  闭幕式环节,各分会场代表汇报研讨成果,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洪治纲作学术总结。他指出,本次研讨会汇集全球学术力量,不仅梳理了抗战文学的历史脉络,更在郁达夫研究的史料发掘、理论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后续研究奠定坚实基础。与会代表表示,本次研讨会的召开,不仅是对郁达夫殉难八十周年的深切缅怀,更是对抗战文学与历史精神的一次集体回望与传承。代表们一致认为应继续加强跨国界的学术合作,持续深化抗战文学与郁达夫研究,为弘扬爱好和平的精神、推动文学创新贡献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