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阳“最强” 医生战队
——区妇保院妇女保健部
上榜理由:
区妇保院妇女保健部涵盖普通妇科、更年期门诊、宫颈疾病诊治中心、生殖医学中心、日间手术中心等多元领域,构建了全周期女性健康服务体系;32人的医生团队中,高级职称占比超半数;年门诊量突破14万人次,年出院超3000人次,三四级手术占比超30%,多项指标在全省同级妇幼保健机构中排名靠前。
记者 周晓露
“女孩子要靠‘手艺’吃饭。”父亲这句朴实的叮嘱,成了张晖学医路上的初心。2000年,23岁的她怀揣着对医学的懵懂与热忱,踏入富阳市妇幼保健院(现富阳区妇幼保健院)。如今,她已是医院妇女保健部部长,带领着32人的医生团队在技术传承中深耕细作,在业务困境中突围前行,当年父亲口中的“手艺”,早已打磨成守护全区妇女儿童健康的坚定信仰。
曾是产房里的“夜猫子”
从医的第一个十年,张晖是一名产科医生。这个被称为“生命之门守护者”的岗位,让她深刻体会到“责任”二字的分量,也让她变成了产房里的“夜猫子”。尤其遇到产科“二唤”(一唤医师的诊疗工作过程中,疑难病例、危重患者或复杂病情由二唤医师提供专业指导)的日子,她常常睡不着觉,在产房外“转悠”。她对此的解释是:“有心事,不放心,转转才踏实。”这句话藏着的是她对生命的敬畏。
有一次,一位孕36周+的孕妇突发胎心异常,张晖凭借多年经验判断,必须立即剖宫产终止妊娠。原本定在下午的手术,因孕妇突然出现宫缩,正在午休的张晖二话不说:“改到中午,马上手术!”手术台上,当看到浑浊如墨的羊水和胎儿脐带上三个死结时,在场医护都捏了把汗——若非及时手术,这对双胞胎女孩的命运不堪设想。
看着健康的新生儿,张晖对“手艺”的理解更深了一层:“手艺”不一定是技巧,也可能是关键时刻敢拍板的担当。
困境里的转型突围
2010年,张晖转入妇科领域。她坦言,与产科相比,妇科医生的成长曲线更陡、周期更长。“产科手术相对单一,而妇科涵盖开腹、腹腔镜、宫腔镜等多种术式,随着患者对微创、精准医疗的需求提升,妇科医生必须持续学习新技术、掌握新设备,才能跟上时代节奏。”越难越要迎头而上,是张晖刻在骨子里的韧劲。
2018年,张晖升任妇科主任,从专注临床的医生转型为科室管理者,肩上的担子陡增。“当医生只要管好患者的病,带团队却要考虑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服务优化,哪一样都不能松懈。”2023年,医院整合优势资源成立妇女保健部,张晖再挑重担任部长。彼时,生育率下降带来的业务挑战不小,她深知:只有主动求变,才能破局前行。
首先要转变观念,变被动为主动。她率先打破“坐诊等病人”的惯性,带头定期到大源社卫中心坐诊,把专家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4年时间里,从最初的门可罗雀到如今“看妇科就找张医生”的口碑,拉近了医患之间的信任距离。不仅如此,她还带领团队下村社、进企业,开展健康讲座、义诊、体检报告解读等活动,将“富阳妇保”品牌刻进群众心里。
其次便是将延伸服务做到极致。以“两癌”(乳腺癌、宫颈癌)筛查为例,团队不仅派出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深入基层,更建立了全链条追踪机制——对筛查阳性的患者,从电话提醒、复查动员到诊疗方案制定,全程“一对一”跟进。曾有一位万市的老太太,筛查结果提示异常,但她觉得“人老了,治不治都一样”,多次拒绝进一步检查。团队没有放弃:先请家庭医生耐心劝说,无果后,便带着检查设备,专程赶到万市社卫中心为老人做检查。结果证实为宫颈癌早期,因干预及时,老人恢复不错。“早发现就是救命。”张晖常对团队说:“我们工作做得细一点,可能就少一个家庭流泪。”
让团队在协作中逐渐成长
张晖知道,科室的突围从来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团队协作的力量。为了让这支32人的队伍“强起来”,她搭建起了多种成长平台。
成立学科攻坚小组,定期围绕课题研究、论文撰写、新技术应用开展研讨。近三年,团队申请的新技术新项目共13项,各类课题共13项。定期开展病例讨论会,让中高级职称医生轮流分享疑难病例,通过提问、辩论、思路碰撞,打破学科壁垒,提升团队整体诊疗思维。
若是遇到技术瓶颈怎么办?她也会主动对接省级专家来医院手术指导,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诊疗,同时让团队在实战中快速成长。如今,医院妇科肿瘤学科已成为浙江省县级龙头学科,妇产科学为杭州市区共建学科,妇科微创为富阳区重点学科,正是这种“引进来+沉下去”模式结出的硕果。
“基层医生不能做‘半桶水’,也不能各成‘孤岛’。”张晖说。团队里高级职称医生占比超半数,但没人摆架子:最资深的老专家会带着年轻医生下乡筛查,手把手教她们识别早期病变;年轻骨干也会主动承担起新技术推广的责任,惠及更多本地患者。
对每一次称赞、每一份荣誉,张晖与团队成员都很珍惜,她们知道这一切来得有多不容易。“我们获得的不只是奖杯或荣誉,而是在困境里往前挪的每一步。”这也是张晖团队前行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