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富阳日报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近期增加约20%

日期:08-14
字号:
版面:第05版:城事       上一篇    下一篇

  漫画 王怀申

  记者 周晓露 

  通讯员 管玲琳 尹丽珠 唐晓飞

  记者从区中医院急诊科了解到,近期该科接诊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较平日增加约20%,其中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占比超六成。

  医生提醒,持续高温已成为心脑血管健康的“隐形杀手”,大家一定要引起重视。

  大伯头晕乏力进急诊,竟是心梗“预警”

  “医生!医生!他突然抽风了!”前几天午后,气温达到37℃,区中医院急诊科传来焦急的呼喊。53岁的张师傅(化名)因头晕乏力前来就医,刚坐下准备向医生讲述自己的症状,突然开始抽搐,逐渐失去意识、呼之不应。急诊医生迅速检查发现其颈动脉搏动消失,立即展开心肺复苏。经过十多分钟的紧张抢救,患者心跳、呼吸和意识终于恢复。

  结合患者症状及检查结果,医生高度怀疑为急性心肌梗死诱发的阿斯综合征,为彻底解除危机,心血管内科介入团队为患者行冠脉造影检查,结果证实其心脏重要血管前降支近段严重狭窄,血流几乎中断,必须立即开通血管。在导管室团队的紧密配合下,医生通过微创介入手术,在患者病变血管处植入支架,成功恢复冠脉血流。术后患者心律逐渐稳定,转入ICU监护。经过半个月的治疗和康复,患者顺利出院。

  区中医院急诊科主任丁国荣表示,高温环境下因体液流失、血液粘稠度升高、血管扩张、血压波动、交感神经兴奋等原因,易诱发心肌梗死、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张师傅在就诊前已出现头晕、胸闷、乏力等不适,这其实是身体发出的“预警”,若能更早重视,或许可避免急症发生。

  夏季脑梗高发,尤其是这类患者要警惕

  除了心血管疾病患者,脑梗患者的溶栓人数及住院人数也较前断时间明显增加,目前区中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有约1/3为脑梗死患者。

  60岁的钱大伯就是其中之一。前几天,钱大伯白天在户外干活,下班回家后又拿起锄头上山开地种菜,家属前去喊他吃晚饭,才发现他已经反应迟钝,说不出话、走不了路,家属马上将他送至区中医院急诊室抢救。急诊分诊护士识别出可能是脑卒中,立刻启动卒中流程,神经内科医生结合病史查体和影像学依据,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幸运的是,钱大伯出院时除了有轻微的言语含糊,其它症状均恢复正常。

  “每年夏季都是一个脑梗死的发病高峰期,而这类患者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存在颅内外血管狭窄,尤其是大血管狭窄。”神经内科主任张晓丽解释道,“高温天气大量出汗,人体没有及时补充水分,血管内血容量短时减少,血压下降,最终导致大脑血流灌注不足,易出现急性脑梗死。这就好比我们的大脑是一块田,血管是田沟,田沟里水流丰富,田里庄稼才长得好;而血管狭窄就像是田沟已经变得很细,供水困难,如果再出现水流减少,那水就无法流入田里,庄稼就会枯竭而亡。”

  早期识别:记住这些“救命信号”

  医生提醒,心脑血管急症的黄金救治时间极短,急性心肌梗死核心黄金抢救时间120分钟,时间就是生命,每延迟1小时,死亡率可能增加10%;脑梗死只有4.5小时溶栓时间窗,每延迟1分钟治疗,就会有190万个神经元死亡。学会识别早期症状,能为生命争取时间。

  心梗预警除了典型的胸骨后压榨性疼痛,还可能表现为牙痛、肩背痛、恶心呕吐,甚至“无痛性心梗”(仅感胸闷、乏力),尤其糖尿病患者要警惕。脑梗信号可以用“FAST原则”快速判断:Face(一侧面部口角歪斜)、Arm(单侧肢体无力)、Speech(说话含糊),出现任一症状,立即(Time)拨打120。

  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远比救治更重要。医生建议:

  及时补充水分。每日饮水量保持1500—2000毫升,以温水或淡盐水为宜,避免一次性猛灌。出汗较多时可喝些含电解质的饮品,但要少喝冰饮——骤冷刺激会导致血管剧烈收缩,诱发心绞痛。

  科学降温避暑。室内空调温度建议设为26℃,避免与室外温差过大;外出时做好防晒措施,尽量避开上午10点至下午4点的高温时段。

  清淡均衡饮食。减少高油高盐食物,多吃富含水分的蔬果以及膳食纤维丰富的食材,帮助调节血脂、预防便秘(便秘时用力排便易诱发心梗)。

  安全用药:高血压患者要注意监测血压,一般情况下夏季人体血压会自然下降,如过低易引发脑梗,请根据血压及时调整降压药物剂量。

  规律作息和运动。保证7—8小时睡眠,午间可小憩20分钟。选择清晨或傍晚时段,进行散步、太极等轻度运动,每次不超过30分钟。运动中若出现心慌、气短,要立即停下休息,不可硬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