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康亮 章成 通讯员 李玥珺 方凯
壶源溪如一条青罗带,蜿蜒流淌在常安镇的青山翠谷间。她以千年不倦的温柔臂弯,环抱着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古村落——沧洲。这里是先民贮藏粮食的“古仓”,是传说中吕洞宾所在的锦明福地。时光荏苒,壶源溪泥沙汇聚而成的“沧洲”已成村民的幸福家园,慕名而来的游客在此享受着诗意栖居。沧洲村正以崭新的姿态,成为壶源溪畔一处令人心驰神往的乡愁福地、文旅“网红”打卡地。
乡愁凝驻处:老宅新生里的时光回响
步入沧洲村内,一座古朴的“大房厅”静立眼前。这座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倪氏祖宅,历尽沧桑,在岁月侵蚀中几近倾颓。2015年,它经匠心修复,浴火重生,化身为承载村落集体记忆的“沧洲乡愁馆”。
走进老宅的三进厅堂,如同翻开一部厚重的村史:上进“传承家风”,倪氏家训字字珠玑,先贤义举熠熠生辉;中进“致礼红色”,黄泥山阻击战与新四军沧洲痛歼顽敌的壮烈史诗,在图文间激荡着浩然正气;下进“重温乡愁”,斑驳的犁耙、古老的水车,无声诉说着农耕岁月的艰辛与智慧。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老屋的新生不仅是建筑的复苏,更是村庄灵魂的安放,让游子漂泊的思绪在此深深锚定。
新居融古意:溪畔夏韵里的烟火欢歌
“大天井,小花园、人字线、直屋脊、粉黛色”,与乡愁馆的古朴厚重相映成趣的,是沿锦溪(壶源溪沧洲段被称为锦溪)而建的新农居点——锦溪苑。这里白墙黛瓦的新式民居错落有致,巧妙融入山水肌理。村口沧洲碑文上镌刻的《古仓记》与倪氏家训,无声传递着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古老箴言。
当夏日的骄阳点燃壶源溪的活力,清冽的溪水便成了此处最动人的乐章,也奏响了锦溪畔的文旅序曲,吸引江浙沪的亲子家庭来此嬉戏,等风来、清源居、一见如故等民宿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一旁的溪水触手可及,带着山间的清凉,涤去暑气与喧嚣。清澈见底的溪流在卵石间跳跃,带着游人的欢歌笑语组成最纯粹的乡野交响。当溪畔民宿庭院的灯火渐次亮起,餐桌上的农家土菜飘着诱人的味道,枕着永不停歇的溪水低吟入睡,这方沧洲新居,在山水古韵与人间烟火的交融中,等待着新一天的到来。
书声续千年:文脉绵延处的精神原乡
沧洲文风,自古鼎盛。宋代“沧洲书院”曾书声琅琅,名士李鞉、李宗勉于此启蒙。更幸运的是千年文脉,并未消散于历史烟云,在“沧洲书苑”中找到了当代回响。
传承书院“明德至善”的理念,“沧洲书苑”已成为新一代村民的精神家园。步入其间,旧宅改造的二层空间里,书香与茶香、咖啡香交织,村民于此阅读、交流,游客于此游览、拍照,农创客于此碰撞灵感。阅读分享、文化沙龙、文艺演出、旅游推介,集学习、交流、展示、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场所,“沧洲书苑”正成为壶源溪畔新的“网红”打卡点。
“乡村是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书院与书屋如同两盏不灭的灯火,照亮沧洲人从古至今未曾中断的精神求索之路。
溪畔新福地:安放都市心灵的世外桃源
壶源溪不舍昼夜,流淌过沧洲村的古今岁月。今日沧洲,乡愁馆里陈列的不仅是老物件,更是鲜活的精神图谱;白墙上的沧洲八景不仅是装饰,更是古今对话的窗口;沧洲书苑里的书香、咖啡香,不仅传承智慧,更指向未来。这里是“锦溪古韵”的生动注脚,是“乡愁福地”的具象呈现。当你在望溪亭中凭栏,看滑翔伞如彩蝶翩跹于碧空,锦溪畔欢声笑语游人如织,便会懂得——沧洲,这壶源溪畔的明珠,正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诗意栖居,带你触摸一缕可居可游、可感可思的厚重乡愁。这片土地,已然成为安放都市心灵、追寻文化根脉的崭新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