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晓露 通讯员 章宇文
1998年,颜晓军从医科院校毕业后,进入原富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现富阳区第二人民医院)工作。从一名普通内科医生成长为消化内科主任,他先后两次前往省、市级医院进修深造。学成归来后,他推动科室从基础检查逐步迈向无痛诊疗及高难度操作领域,带领团队将昔日的“小科室”打造成如今的“强堡垒”。如今,当地多数消化病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诊疗服务,省去了奔波之苦,切实感受到了便利。
“既然来了,就得把事做好”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27年过去了。”聊起入职时的情景,颜晓军不禁感慨。他至今记得,当时医院还在新登老街上,住院楼和门诊楼十分陈旧。尽管新大楼正在建设中,但医生宿舍尚未落实,医院只好在附近租民房为新来的医生安排住处。“是间地下室,四个人挤一间。”即便环境艰苦,他也从未想过退缩,“既然来了,就得把事做好”。如今,他依然怀念那段简单而充实的时光。
医院消化内科的发展,历经了多个阶段。最初仅设一个内科,随后逐步细化为内一科、内二科——内一科主攻心血管疾病,内二科侧重消化疾病。“当时科室能开展常规胃镜、肠镜检查需要‘外援’。”颜晓军回忆,十多年前,医院消化内科的诊疗水平与其他区属医院存在较大差距,当地患者做胃肠镜检查,基本选择去富阳城区或杭州。
2007年,他主动申请到浙大二院消化内科进修。在那一年里,他白天泡在手术室观摩学习,晚上钻研专业书籍,将胃肠镜操作的每一个细节都刻在脑海里。学成归来后,他率先在医院开展基础胃肠镜检查和内镜下治疗,填补了这项技术空白。
这只是他带领团队迈出的第一步,远非终点。
用技术撕开发展缺口
随着患者对舒适化诊疗的需求日益提升,颜晓军深刻意识到:“没有无痛技术,消化内科难有突破。”40岁那年,他再次前往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进修,这次带着明确目标——攻克无痛胃肠镜技术。2018年11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与富阳区第二人民医院开启全面合作,重点帮扶消化内科,让科室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2019年,消化内科正式在区二院独立成科。
借助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专家的带教优势,富阳区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团队不仅开展了无痛胃肠镜检查,还逐步掌握了内镜下治疗技术,甚至成功挑战ESD(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RCP(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这类高难度操作。“胃息肉手术让患者硬扛20分钟根本不现实,无痛技术不仅提升了舒适度,更是保障安全的前提。”颜晓军说。
这些技术突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发展瓶颈:从“能做检查”到“能做治疗”,从“有痛操作”到“无痛诊疗”,科室年内镜操作量跃升至1万多例,内镜下治疗超5000例,连富阳城区、桐庐、临安的患者都慕名而来。“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们有底气说,我们的技术水平不比城区医院差,甚至有些项目还走在前列。”颜晓军为科室取得的进步倍感自豪。
把“小科室”变成“强堡垒”
成为消化内科主任后,颜晓军肩上的担子从“做好一名医生”变成了“带好一个团队”。7人医生团队中,4名女医生、3名男医生。他常说:“我们人虽少,但心气不能输。”
他为团队搭建了多元的“成长阶梯”:一是让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医生带头开展课题研究,激发年轻医生的科研积极性;二是选派骨干医生跟随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专家学习技术,鼓励他们提升学历,目前7人中有4人正在职攻读研究生;三是通过“晨间病例讨论”“手把手带教”等形式,帮助年轻医生快速成长、早日上手。
“我们团队的成员都很拼,可谓‘轻伤不下火线’。”前几日,团队骨干章婷在工作时,尿路结石突然发作,疼痛难忍。但看着等候在外的患者,她立刻让麻醉师注射麻药止痛,随后继续投入工作。
颜晓军自己亦是如此。今年7月9日,他面部出现麻木症状,到神经内科检查后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本应立即住院治疗,但想到第二天还有40多人预约了胃肠镜检查,“都是两周前就约好的,现在取消肯定不行”。于是,他服用双抗药后,坚持完成了第二天的检查,才去接受治疗。
“患者选择我们,就是一份信任,我们不能让他们失望。”颜晓军说。
如今,富阳区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住院人次年均增长5%-10%,门诊量较建科初期翻倍。颜晓军透露,医院还在筹划建设富阳区消化病诊治中心。“与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医联体合作正在深化,我们要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甲水平的诊疗服务”。
富阳“最强” 医生战队
——区第二人民医院
上榜理由:
近年来,依托与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医联体的深度合作,区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科室现有7人医生团队,其中正高职称1人、副高职称2人,年内镜操作量超1万例,内镜下治疗超5000例,技术水平比肩城区医院;门诊量较专科成立初期已实现翻倍,且近年门诊及住院患者每年以5%—10%的幅度增长;辖区内80%患者选择在该院接受治疗,更吸引了桐庐、临安等周边地区的患者慕名前来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