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富阳日报

攀登者的生命礼赞

日期:08-12
字号:
版面:第07版:达夫弄·醇文学       上一篇    下一篇

  □ 李治钢

  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生命禁区”,王少勇以记者的敏锐和诗人的浪漫,捕捉到珠峰的壮美与残酷。他笔下的冰塔林“如一条大江被仙女施了魔法,瞬间静止”,黄昏中的珠峰“被镀成金色,宛如寺庙的金顶”,而北斗七星“仿佛能从天边舀出曙光”。这些文字让读者看到,即便在极寒缺氧的绝境中,人类依然能仰望星空,用诗意对抗荒凉。

  然而,珠峰的瑰丽背后是无情的自然法则。测绘队员啃干粮、化雪水,在零下几十度的寒风中操作仪器;冰塔林如迷宫般危机四伏,滚落的碎石、突发的雪崩,每一步都可能成为生命的终点。书中提到,每年仅有的三次登顶窗口期,测绘队必须像等待神谕般等待天气的许可——即便离峰顶仅剩百米,若风雪突至,也需果断撤退。这种对自然的敬畏,恰恰是对生命最深刻的尊重。正如王少勇所言:“真正的虔诚,是对自然无比的敬重。” 

  从康熙年间的《皇舆全览图》到2020年的最新高程,中国测绘人对珠峰的探索已跨越三个世纪。书中回溯了这段历史:1975年的8848.13米,2005年的8848.43米,每一次数字的精确都凝聚着血泪。55岁的张兆义两度出征珠峰,他说:“人的一生能两次测量珠峰,是最自豪的事。”任秀波15年前曾在零下几十度摘下手套操作重力仪,手指冻伤落下终身印记;2020年,他再次背负近30斤仪器,在陡峭的乱石坡上攀爬400米垂直高差。这些细节,让青春与激情、艰辛与泪水充满了血肉的厚重温度。

  最令人动容的,是硬汉们深藏心底的柔软。谢敏在父亲临终前坚守雪山,将对亲人的愧疚化为使命。父亲谢忠华亦是老测绘队员,临终前留下遗言:“能参加珠峰测量是光荣的,一定要把任务完成好。”谢敏未能见父亲最后一面,却替父亲圆了毕生遗憾。邢雄旺作为“测三代”,家族三代人的青春都献给了雪域高原。当他与队友们在6500米营地苦熬12天后,终于拨通妻子的视频电话,屏幕那头无声的泪水浸透了思念的重量……这些故事让“无私奉献”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具象的牺牲与传承。

  除此之外,书中还列出了不少的“英雄”名单——田峰、李科、宋兆斌、孙文亮、王战胜……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亲人的牵挂与国家的托付。正如王少勇所言:“他们要么戴上墨镜,要么背过身去,把泪水掩藏。”而这份隐忍,正是对“热爱祖国、忠诚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测绘精神最沉默的告白。

  《珠穆朗玛日记》的珍贵,在于它既记录了荡气回肠的壮举,也捕捉了琐碎日常中的微光。在海拔6000米的营地,队员们将煮化的雪水让给队友,每人仅分得两口;在暴风雪夜的帐篷里,咳嗽声此起彼伏,却被作者称为“高原夜晚最美的音符”。次仁罗布为保护重力仪,在狂风中将其紧抱怀中一整夜;年轻队员用身体暖热冻僵的仪器,让精密设备在体温中“复活”。这些平凡瞬间彰显了测绘人的光荣与梦想、团结与大爱、勇气与智慧。

  书中也不乏对生命的诗意凝视。王少勇写拉萨街头的流浪猫“给高处不胜寒的高原增添了一抹阳光”;他记录藏式楼顶飘扬的风马旗、酥油茶香弥漫的早市、藏族老阿妈手中转动的经筒。这些画面与冰塔林的壮美交织,构成了珠峰的另一重面孔。

  作者以“攀登本身就是意义”为全书点睛。当测量队于2020年5月27日登顶,当王少勇直播时哽咽落泪,当新一代“测二代”“测三代”接过父辈的装备,我们终于明白:8848.86米不仅是地理高度,更是一群人用信仰垒起的精神坐标。

  合上这本深蓝色调封面的日记,珠峰的冰雪渐渐模糊,但测绘人的身影愈发清晰。他们用脚步丈量大地,用仪器倾听地球脉动,用生命诠释了何为“山河为伴,使命为舟”。尤其是在浮躁的当下,《珠穆朗玛日记》像一束照向雪峰的光,提醒我们:真正的伟大,不在于站得多高,而在于为何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