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富阳日报

从富春江畔到硅谷之巅 杨世远创业的硬核十年

日期:08-11
字号:
版面:第04版:时政       上一篇    下一篇

  Dyna Robotics公司团建合影

  杨世远

  记者 仲芷菡

  当硅谷的人形机器人还在展示720度回旋踢时,杨世远正让机械臂学习叠衣服、切菜、刷马桶。这位35岁的连续创业者身上有种罕见的矛盾统一:既有工程师的缜密,又有文艺青年的敏感;既创造过3.5亿美元的收购神话,也经历过情绪崩溃的至暗时刻;既推崇硅谷的快速迭代,又信奉“从地壳深处开采数据”的东方耐心。

  从富春江畔的晨读少年到硅谷硬核创业者,杨世远的十年创业征途就像一场代码不明确的冒险。2016年,25岁的他用自助结账机撬动优衣库;2020年,他打造的AI购物车被Instacart收购,登上福布斯30U30榜单;2024年,他再度出发创立Dyna Robotics,以“反炫技”哲学撕开具身智能的商业化缺口——当同行沉迷于人形机器人跳舞视频时,他坚持“机器人核心是提供持续价值,不是Demo”。

  联合创立Caper AI,“解锁”无人零售的困局

  “你为什么选择创业?”——这是“90后”创业者杨世远被问过最多的问题。虽然是理工科学习背景,但杨世远对创业的执着却全凭直觉与热情:“创业本身对我来说,它不是一个理性的决定,它更多的是一个信仰。”

  时间回到2016年。彼时,刚从UCLA获得计算机硕士学位的杨世远与Lindon Gao等联合创始人瞄准“无人零售”赛道开启一段创业路。公司Caper AI开发的智能防盗扣技术曾获得Y Combinator(美国创业孵化器)青睐,并与优衣库CTO展开合作谈判。但跨国企业冗长的决策链条(平均需协调12个部门)和全球供应链改造难题(涉及20多个国家的生产商),导致项目推进陷入僵局。团队在2017年意识到:服装零售场景的硬件改造成本过高,必须寻找更轻量化的技术路径。

  2018年,Amazon Go无人便利店的出现,让团队重新审视技术路线。杨世远作为CTO主导技术转型,提出“分布式智能”方案:将算力分散到购物车而非改造整个卖场。其核心突破在于:动态视觉识别系统,通过车载摄像头实现商品特征提取,准确率从初期的68%提升至92%;行为预测算法,分析用户拿取动作轨迹,预判潜在购买意向;模块化硬件设计,单台设备成本控制在传统方案的1/5。

  “原型机在纽约Fairway Market试运行时,创造出单台设备提升23%客单价的记录。这让我们备受鼓舞!”杨世远回忆,此后,团队又经历三次重大迭代,包括:第一代系统,依赖预置商品数据库,需人工标注3000+SKU;第二代系统,引入迁移学习技术,新商品识别训练时间缩短80%;第三代系统,集成动态定价引擎,实时推荐促销组合。

  凭借产品代际更新带来的使用便利,Caper AI于2019年先后获得Lux Capital的1000万美元A轮融资,杨世远入选福布斯30U30榜单。

  公司以3.5亿美元被Instacart收购,却面临心态选择题

  2020年伊始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意外成为Caper AI迎来爆发增长的契机。“因为疫情一来,客户会想去做无接触式购物,所以就要找各种各样的制度方案,也就找到我们项目团队。”杨世远说,在产品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公司先后签约Aldi、Kroger等30家国际零售集团,部署设备覆盖北美地区超过2000家门店,研发团队也从15人扩张至70人。

  2021年,Instacart以3.5亿美元(现汇率约合25.5亿元人民币)收购Caper AI,杨世远作为技术负责人主导系统整合,使其服务接入Instacart的3000万用户平台。这次收购创下当时零售科技领域最高溢价纪录。

  “2021年,我正好30岁。短短六年的职业生涯里,入过YC,上过北美的福布斯30U30,拿过数千万投资,20分钟‘搞定’孙正义,最后还在并不火热的市场里高价卖出。30岁对很多人来说也许刚开始在上升通道摸爬滚打,而我们四个合伙人却好像已经通关上岸了。”在一篇回忆日记中,杨世远这样写道。的确,在收购完成后,曾经到处向投资人游说的“小透明”,转眼间收到诸多风险投资人的盛情邀请;媒体闻讯而至,想要报道4位青年创业“成功”的背后故事;网站一条个人采访视频转眼突破了30万播放量;曾经只能远远观望的投资界名人,突然变得近在咫尺……杨世远与创业团队的“世界”,在短短一念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与焦虑“和解”,找到人生新方向

  与名利双收的创业佳话形成反差的是,杨世远内心却越来越不快乐。他开始对“你们运气真好”“有钱了就没压力了”等来自网络的质疑声、负面评价感到愤慨,一方面又面临父亲抗癌手术带来的心理压力:“尤其对于我这种内耗型人格的人来说,即使外部压力消失了,我也会自己制造焦虑,总觉得自己不够强大、不被认可,做得不够好。”

  2022年9月底,杨世远父亲离世;2023年,女儿降临。人生状态的剧变,令杨世远对人生有了新感悟:“所有经历让我不得不寻找一种更能从容面对生活与无常的态度。我开始接触心理学、哲学,甚至宗教。年轻时,我是个坚定的无神论者,觉得人定胜天。而如今,我开始理解‘尽人事,听天命’。父亲的病,我无力改变父亲因病离世这个结果,但很庆幸,在他离世前的最后一个月里,我能暂停工作两周,和父母完成了一次三口之家的旅行——这是我们第一次回到母亲成长的地方——宁夏泾源那个小山村,一起度过最后一段快乐时光。也很庆幸,原本一心放在事业上的我,不想那么早要孩子,但我还是退了一步,心想‘该来的总会来’。正因如此,父亲在去世前得知我即将当爸爸的消息,不会带着遗憾离开。”

  2023年底,杨世远有了密集读书的一段时光。他在书中“埋没”自己也寻找“解药”。《次第花开》一书中的一段话,给了他启发:“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天生有‘我执’;我们执着地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世界必须配合我们的需求。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世界不围绕任何人转——不管你是总统还是贫民,世界唯一不变的准则就是‘它时刻在变’。如果我们无法接受外界的种种‘不配合’,就会被‘我执’束缚,难以与自己和解。人生就这一遭,每一个进程都不可逆;你越想掌控一切,越会因为无法掌控而和自己过不去。只有真正放下这种执念,才能在‘尽人事’的同时‘听天命’。”

  受书籍观点的影响,杨世远开始在工作中实践化解痛苦与实现心灵解脱的路径:“我曾对工作中的每个人都高度敏感,极度渴望掌控全局,追求事事最优、零错误。但在两年间,我作为旁观者目睹了美国经济的起伏,看到很多事不是个人能力能扭转的。于是,我不再要求所有人都做到一百分,也不再要求自己做任何事都滴水不漏。”放下偏执、焦虑与完美主义的杨世远,重新拿起吉他、捡起篮球,尝试在工作之外多做一些有趣的事,并告诉自己:这个世界,除了工作,还有爱好、家人以及许多虽不可控但非常美好的人与事。

  进军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完成数亿元种子轮融资

  2023年初,ChatGPT横空出世,给世界带来新一轮能量。不同于第一波立刻“下场”的大模型与 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创业群体,杨世远没有急着行动:“CaperAI的创业经历告诉我,新技术如果应用边界不清,很难形成明确的商业场景。就像当年风靡一时的Amazon Go,‘无人零售’虽然很火,但最终很多技术都没能真正规模化,而Caper能在美国‘杀出重围’,很大程度就是对技术边界有足够的敬畏和谨慎。”

  因此,杨世远的整个2023年都处于观望与学习中,一边也用业余时间实践前沿工具,搭建demo(应用场景样片),看看能否“玩”出点实用的内容,积累大模型领域实操经验。直到2023年下半年,大模型的热浪蔓延到无人驾驶、智能硬件和机器人等软硬结合的领域,杨世远开始对机器人产生兴趣,并在智能购物车与机器人之间找到许多共通之处。

  “如果重新做一家公司,我会做什么?”对于视创业为信仰的杨世远来说,一旦这样的念想萌发,往往意味着无法停止:“我开始疯狂读相关论文,研究谷歌、字节跳动在机器人研究领域推出的关键模型,强化学习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技术、迁移学习、智能骨骼机器人等,短短几个月就几乎攻读完博士期间要看几年的文献;同时,自学机器人运动控制、静力学、动力学……那是一段非常开心的日子,因为我天生就是个‘Builder’(建设者),在钻研新东西时会觉得很充实、很有趣。”

  就这样,2024年7月,杨世远按捺不住“再创业”的心,甚至放弃预计快排期到的“绿卡”面试,离开Instacart。其间,他沉下心继续研究机器人技术,并与曾经的合伙人Lindon讨论思考人形机器人领域技术与商业落地的平衡点。

  起初,团队考察工业制造场景时发现:200Hz产线节拍要求与大模型计算特性存在根本矛盾,且百万次零失误的可靠性需求超出当前具身智能水平。后转向家用场景,发现学术Demo难以应对家庭复杂环境——叠衣需毫米级抓取精度,烹饪涉及多模态感知,这些精细操作远超现有技术短期可实现范围。两个领域都面临核心能力与场景需求的结构性错配。

  “最终,我们把目光落回到商用领域。”杨世远说,商用场景恰好介于工业和家用之间,既有对人工泛化能力的需求,又不像工业制造一样追求极致效率。且商用任务往往相对集中且明确,不需要像家用那样“无所不包”,“就像人从小到大不断学技能一样,我们也希望通过商用场景,一点点积累机器人真实数据,为我们的‘小AGI宝宝’提供养分,让它逐步学会一个又一个技能,最终实现高度智能化。这样,既能产生营收自我造血,也不至于像无人驾驶行业那样‘无限烧钱’却迟迟看不到落地。”

  就这样,杨世远与Lindon Gao再度携手创立Dyna Robotics(达纳灵动),并组建起一个科研、工程、硬件兼备的强大团队。科研方面,以Jason博士为核心,聚集来自硅谷无人驾驶和各大AI巨头的资深科学家;软件工程方面,招揽来自Google、Amazon、Aurora等硅谷顶尖公司工程师,搭建类似DeepSeek的大规模高效训练和数据管理集群;硬件方面,联合Apple、云深处、ABB集团以及浙江大学、交通大学等高校的尖端人才;商业团队则由在美国本土成长起来的商务拓展和销售团队负责。团队成员横跨中美,只想一起实现一个伟大的目标: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迈出扎实的一步。

  放眼全球,达纳灵动是目前唯一一家兼具美国本土化能力、美国前沿AI技术与中国先进硬件制造、供应链优势的团队。公司从2024年9月成立至今,已完成种子轮2300万美元融资,由硅谷著名的查尔斯河风险投资公司和首轮资本投资公司领投,中国知名风险投资公司真格基金亦有参与。

  2025年,正是杨世远创业的第十个年头。回望“硬核”十年,他说:“CaperAI的四人团队,其实没有任何一个做好过要接受一笔巨款的准备,但是突然它就来了。这让我思考,整天想着赚钱的创业者,可能能赚钱但是不一定能赚很多钱;不整天想着赚钱的创业者,反而有足够多的精力去关注产品和公司成长方向,真正抓住长期有价值的东西。毕竟,靠产品赚钱与靠投机赚钱,持续性不可同日而语。”

  当下,远在美国硅谷创业的杨世远,也感受到杭州以“六小龙”为代表的科技创业文化蓬勃发展。对比硅谷与杭州,他说:“杭州拥有蓬勃发展的电商生态,商业创新活力令人瞩目;而硅谷更专注于技术驱动的创业模式。虽然目前两座城市的国际影响力还存在差距,但以‘六小龙’为代表的杭州科技力量正在快速崛起,这座城市的未来发展潜力不可限量!”

  【人物名片】

  生于1991年,富阳中学毕业后,就读于浙江大学2010级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本科,辅修竺可桢学院ITP(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UCLA(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计算机专业硕士。

  2016年开始在美国创业,创立公司CaperAI,任CTO(首席技术官)。2020年入选北美福布斯30U30(30岁以下,在业内崭露头角,或展现出成为未来行业及社会翘楚的潜在力量)。2021年,公司以3.5亿美金被美国Instacart公司收购。CaperAI的智能购物车已入驻沃尔玛、Costco等品牌商超,通过动态识别商品与用户行为,让线下零售效率提升40%。

  2024年9月,杨世远连同Caper CEO Lindon Gao联合创立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Dyna Robotics(达纳灵动),专注于具身智能机器人商业化,获得全球知名VC CRV(查尔斯河风险投资公司)和First Round Capital(首轮资本投资公司)超过2300万美金种子轮投资,均为两机构种子轮单笔最大投资。2025年,研发成果在美国进行商业化落地,专注于具身智能的执行速度、完成质量、可扩展性和低成本,已获得多个合作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