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富阳日报

“老兵暖心屋” 温暖老兵晚年生活

日期:08-11
字号:
版面:第02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徐棉根一家三口

  本报讯(记者 金易梵 通讯员 童盛忠)近日,央视新闻关注到了湖源乡一位老兵的“新家”。这位老兵名叫徐棉根,家住富阳湖源乡杨家坞村,今年6月,在全区“老兵暖心屋”行动的帮助下,徐棉根一家顺利搬进了“新家”。

  8月7日,翻越曲折的山路,记者和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工作人员一起来到徐棉根家。这是一幢两层楼的小平房,白墙黑瓦。左边一间属于徐棉根兄弟一家,常年空置着,右边这间则住着徐棉根一家三口,墙面看得出来刚刚粉刷过,和边上有一些色差。走进屋内,房间大概50多平方,前面是客厅,也是徐棉根儿子的房间,后面则是厨房。

  “我们在这里已经住了50多年了。”徐棉根今年81岁,头发已经花白,背也有些佝偻,虽然双耳失聪,但是精气神不错,依然保持着当兵时的习惯。1966年3月徐棉根入伍,先后在苏北、安徽的陆军部队做一名炮兵。1970年,他退伍后回到家乡务农,这幢房子便是那时候造的,“我记得当年造房子花了180元。”

  1971年,徐棉根和妻子结婚,第二年便生下了儿子,本以为一家三口平淡的生活就此开始,谁能料想由于生产时难产,儿子患有小儿麻痹症,被诊断终身残疾。“当年也没条件看病,他吃喝拉撒都离不了人,我们夫妻俩只能在家照顾他。”徐棉根的妻子叹了口气,满是酸涩。走进屋内便看到徐棉根的儿子坐在角落的轮椅上,由于常年卧病在床,他的四肢瘦得只剩皮包骨头。

  徐棉根一家三口全靠着徐棉根的退休金和儿子的残疾人补助过日子,全家每月收入不过4000元左右。徐棉根的妻子说,由于儿子的病情,他们夫妻二人也没法外出打工,只能一分钱掰成两半用,但是仅靠这些微薄的收入,一家三口只能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根本没有余钱去改善家里的住房条件。

  杨家坞村村委会副主任李小杭说,他对徐棉根家印象最深的便是那扇破旧的木头门,“那扇门用的还是老式的门栓,由于风吹日晒,外面已经又破又旧。”李小杭说,不仅是门,里面的楼梯也是木板,很多连接处的缝隙都有一指宽,“客厅的墙壁地面,可以看到有很多修修补补的痕迹。”

  今年5月,“老兵暖心屋”行动将徐棉根一家的房屋纳入修缮名单,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汇同区关爱退役军人协会和村里的工作人员多次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徐棉根一家的需求。徐棉根的妻子说,她没有别的要求,唯一的心愿是给儿子装一个空调,“我们家只有吊扇,夏天对着吹,容易感冒。”

  对于家属的心愿,工作人员也尽力满足,在有限的补助经费中,凑出了这台空调。此外,对墙面、地面、楼梯也进行翻修。“我从来没奢望过,这把年纪了,还能住进新房子。”徐棉根和妻子反复对工作人员表达着感谢:“太满意了,谢谢你们!”

  据悉,“老兵暖心屋”专项帮扶行动,由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会同省关爱退役军人协会在全省集中开展,截至目前,目前,“老兵暖心屋”行动在全区共帮助了三位像徐棉根一样的老兵。除了本报之前报道过的家住常绿的高原老兵老章,还有一名万市老兵的新屋也正在修建中。

  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老兵暖心屋”工作深受老兵欢迎,未来会坚持每年为1—2户老兵修缮改造住所,使他们的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