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旅行确实能开阔眼界、锻炼适应力,这是课本给不了的“活教材”。反对的人其实不是反对旅游本身,而是吐槽:为了打卡而旅行,赶景点发朋友圈,孩子累到崩溃。“见世面”不是任务,而是要用适合孩子年龄的方式带他探索世界,例如3岁宝宝观察小区蜗牛,比挤景区更有意义。更要警惕“高端亲子游”,去马尔代夫未必比在家门口野餐更特别。最珍贵的回忆往往是意外收获:比如孩子第一次踩浪花的笑声,或累的时候趴在爸爸背上睡着的感觉。
——周霖洁(新登镇政府)
教育是慢火炖煮的“汤”。两个月的暑期生活,被补习班填满,这种逼迫式学习,会让孩子身心都不自由,导致他们既沉不下心学习,又无法释放压力。长此以往,将导致他们对所有事都提不起兴趣。相反,最好的教育也从来不在远方。当孩子蹲在田埂上观察蚯蚓松土,当他们在老街巷弄里听老人讲古,当他们学会为路边的花儿驻足——这些瞬间,早已教会他们承载事物的能力,也悄悄地在灵魂深处埋下了“大格局”的种子。
——王钰慧(里山镇政府)
所谓亲子旅游的真正价值在于创造有意义的成长体验,而非物质消费。与其到了暑假去追求网红景点或豪华酒店,结果除了给孩子拍照啥也没记住,还不如带孩子观察自然界的生存法则或者带孩子去市集上摆个小摊,体验下自己算账,与客户讨价还价,这些反而更能锻炼孩子的观察力和共情能力,比去追求所谓的网红景点有趣多了。家长还可以把决策权交给孩子,让他选择旅游路线,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同时,还要警惕高价行程带来的副作用,当孩子开始比较酒店好坏而非旅游收获时,这场亲子旅游早已变质。
——方琳(区交通集团)
亲子旅游本该是件美好的事,初衷在于让孩子开阔眼界,同时加深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可如今,它却成了攀比大赛。家长们不遗余力地给孩子报各种天价研学营,好像只要参加了这些活动,孩子就能在人生起跑线上一马当先;更有甚者,自己省吃俭用,把家里的积蓄都花光,也要把孩子送到国外去旅游,就为了让孩子有段“与众不同”的经历。事实上,亲子旅游的价值,不在于去了多远、上多贵的研学班,而在于是否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少一点功利,多一份陪伴,方能让孩子在旅途中收获成长,而非虚荣。
——金素珍(区总工会)
景区门口,娃哭闹着不肯拍照,妈妈急得冒汗:“听话!这张要发群里呢!”这场景,眼熟不?都说要带孩子“见世面”,可大人忙着打卡晒圈,孩子只记得排队烦躁。花大钱跑远路,娃可能就惦记酒店动画片。亲子游的真谛,不在去了哪,而在真陪伴。蹲下来,问问他想玩啥?沙坑里挖条“运河”,可能就是他的“大工程”。别让旅行成了任务,放下手机,蹲下身子,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哪怕只是楼下公园,也能成为他眼里闪亮的风景。
——徐文焕(场口镇政府)
作为家庭生活中增进亲子关系、拓展孩子视野的重要方式,亲子游需要家长以科学、理性的态度正确理解。旅行的重点从来不是目的地,也不是看过多少风景、历史古迹,重要的是让孩子和父母一起体验各种各样有趣的生活、创造美好的家庭回忆。要学会尊重孩子,让他们共同参与到家庭旅行规划中去,而不是单纯由家长带着孩子出去玩,让孩子通过与不同环境、文化、人群的互动,获得对世界的不同认识和体验,通过共同经历,增强亲子信任与默契,这才是亲子旅游的真正价值。
——孙玉萍(生态环境局富阳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