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富阳日报

会心处不必在远

日期:08-06
字号:
版面:第07版:评论       上一篇    下一篇

  □ 特约评论员 陈羽茜

  每逢节假日,在一些名胜古迹,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场景——年轻的父母亲带着尚未成年的孩子在景点游玩,爸爸手里攥着大包小包,扛着行李箱,累得气喘吁吁;妈妈忙着给孩子摆各种新奇的pose,而后修图、编文案、发社交媒体;年幼的孩子则一脸疲惫,眼神中不知所措,满是茫然。

  这不禁引发我们对亲子旅游热的思考。在机票价格高昂、抢票难度倍增的当下,仍有不少家庭选择在人潮拥挤的节假日出行。他们乐此不疲地规划行程,步履匆匆地赶路,带着孩子奔波于山川湖海间“打卡式”旅游,等真正寻到一处安顿下来,却早已意兴阑珊。

  诚然,家长们带孩子游玩的初衷,无非想通过“走万里路”增长见识,同时增加家人间的互动与陪伴。然而那些正在成长的孩子,真的能在匆忙旅途中有所收获吗?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中有些孩子,因见多了眼花缭乱的世界而变得浮躁,无法沉下心来学知识;有的走马观花式地浏览博物馆里的文物,内心泛不起一丝波澜;更有甚者,因在知名景点被要求背诵古诗文、撰写观后感,生出严重的逆反情绪。

  数不胜数的事实告诉我们,通过亲子旅游“见世面”,绝非想象中那般容易;让孩子“长见识”,也不能简单和“见到没见过的”划上等号。当下许多家庭的亲子旅游,因为家长的焦虑与攀比,逐渐由沉浸式教学课堂异化为一场场重在打卡的KPI任务;当孩子们面对秀美山川,脑中盘旋的不再是亲近自然之乐,而是如何将眼前景色写成一篇游记。原本愉悦的亲子游成了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负累。

  如何让亲子旅游真正助力孩子成长?笔者以为,亲子游的核心价值并不在于景点级别和里程数目,也不在于精心设计的路线图和价格不菲的机票,而在于家长和孩子用共同经历锻造一条牢固的情感纽带。

  一方面,需要根据孩子年龄阶段和自身特质选择旅行目的地。比如,3-5岁蹒跚学步的儿童更适合离家较近的公园,7岁左右可以尝试长途旅行,青春期的孩子更适合户外体验类项目。同时,也可以根据孩子的偏好让他们充当“小导游”,在增强孩子旅游兴趣的同时,充分锻炼他们的组织和规划能力。真正有心的家长,还会让孩子首先去了解景点的人文知识、路线规划、活动内容,深度参与旅行过程的每一步,用印象深刻的体验让孩子获得能力、知识、感受的全方位提升。

  另一方面,家长也要把握旅行的节奏。与其行色匆匆地赶路,不如选择一个景点,让孩子玩得尽兴,从而在缓慢流逝的时光里留下更多记忆;与其一股脑儿输出知识,不如开展陪伴式亲子游,让孩子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看蚂蚁搬家,看候鸟迁徙,让自然和人文景观潜移默化地浸润孩子心灵,在交流互动中培养孩子对自然和生命的体悟力。事实上,无论旅途长短,只要父母和孩子在行程中一同分享喜悦,一起解决困难,当孩子时隔多年回望童年,记住的就不会仅仅是某个著名景点和珍贵纪念品,还有和父母在富春江边划船戏水的欢声笑语,在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中一起堆雪人、打雪仗的酣畅淋漓,还有在草地上摆起烧烤架自制美食的温馨与暖意。

  当我们放下对亲子旅游“见世面”的执念,才能真正回归亲子游的本质——它不是一场从家门口小游乐场转移至远方大游乐场的戏剧性表演,而是父母与孩子间一场心心相印的心灵对话。对家庭教育而言,会心处不必在远,当我们从孩子清澈的眼眸中捕捉到对这个世界真实的好奇与热爱,方知亲子游的“世面”,就藏在家长朝朝暮暮的陪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