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周晓露 通讯员 唐伊敏)近日,记者从区疾控中心了解到,为进一步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做好基孔肯雅热医疗救治工作,提高规范化、同质化诊疗水平,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局在2008年发布的基孔肯雅热诊断和治疗方案基础上,发布《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2025年版)》。
《诊疗方案》指出,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感染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以发热、关节痛、皮疹为主要特征。基孔肯雅热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流行范围呈持续扩大趋势。
《诊疗方案》介绍,截至2025年6月,全球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基孔肯雅热的本地传播。我国白纹伊蚊分布范围广泛,适合病毒快速传播的蚊媒活跃期长,存在“输入性病例—本地传播流行”模式。2010—2019年,我国发生4起基孔肯雅热境外输入继发本地病例,其中,2010年广东东莞、2019年云南瑞丽发生聚集性疫情。2025年7月,广东佛山发生境外输入继发聚集性疫情。
基孔肯雅热的传染源包括基孔肯雅热急性期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当天至发病后7天内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携带基孔肯雅病毒的伊蚊(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可发生母婴传播,罕见情况下可经输血或接触患者血液传播。人群对基孔肯雅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为1—12天,常为3—7天。急性起病,发热以中低热为主,部分患者可为高热,可伴畏寒、头痛、背痛、全身肌肉疼痛、畏光、恶心、呕吐等。关节痛为基孔肯雅热的显著特征,常在24—48小时内出现多个关节疼痛,主要累及远端小关节,如踝、指、腕和趾关节等。绝大多数患者的关节疼痛及僵硬状态在发病数天内恢复,部分患者关节疼痛和僵硬可超过12周,有的甚至持续18个月以上,个别患者遗留关节功能损害。
基孔肯雅热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目前,我国尚无可供使用的基孔肯雅病毒疫苗。
预防基孔肯雅热主要措施:及时清除蚊虫孳生地,降低蚊媒密度;个人应使用蚊香、驱避剂、蚊帐等方式驱蚊、灭蚊和防蚊;前往基孔肯雅热流行区的旅行者要提高防范意识,防止在境外感染基孔肯雅热。
由于使用香囊、艾草等无法保证驱蚊效果,被叮咬后冷敷和外部消毒也不能阻断病毒感染,区疾控中心再次提醒大家:安装纱门纱窗加蚊帐,穿浅色长袖衣裤,白色最佳;日出或日落前后两小时尽量少出门;使用含有避蚊胺、埃卡瑞丁、柠檬桉油、对薄荷烷二醇等活性成分的驱虫剂;电蚊拍、蚊香安排上,定期清理花盆、桶罐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