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金易梵
8月1日,两张抗美援朝老兵特殊的合影在区综合慈善基地完成“光影对话”。4年前,正步公益的志愿者们用相机定格了87位富阳籍抗美援朝老兵的身影,4年后,他们再次举起相机记录英雄的模样,不过这一次画面中只剩43人。这场“铭记英雄·光影传承”合影发布仪式暨老物件捐赠接收仪式,用光影对话缅怀逝者,以实物捐赠延续历史记忆。
光影会黯淡,但记忆不会
“2021年,第一束光为87位老兵停留,他们的笑容里是保家卫国的初心。”在“铭记英雄·光影传承”富阳抗美援朝老兵第二张合影发布仪式现场,在座的人一起回顾了4年前那张合影。随着LED屏上的画面渐变,2021年合影中已故的老兵被光影处理为肃穆的灰色,现场只剩下呼吸声。不难发现,照片中灰色的身影几乎占了一半。
“光影会黯淡,但记忆不会。这张照片里灰色的身影成为我们永远的惦念。”富阳区正步公益负责人、抗美援朝老兵影像记录行动发起人薛余华声音有些哽咽。随后,老兵代表们共同掀开了这张新的合影,“今天,新的光影为43位健在的老兵定格,他们依然是我们心中最亮的光”。
第一张合影照里的老兵,穿的是志愿军军装,胸前佩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当时年龄最大的100岁,最小的也有86岁,平均年龄91岁。而这一次,43位富阳籍抗美援朝老兵穿上了印有“中国人民志愿军”字样的短袖,而他们中年纪最大的103岁,最小的90岁,平均年龄94岁。
薛余华说,时间对于这些老人是残忍的,“这些年我们最怕听到的,但又最常听到的消息,就是老人去世了”。薛余华告诉记者,拍摄第二张合影,不仅是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老人们又一个心愿,更希望通过新老合影的光影对话,让公众直观看见时光里老兵的坚守与岁月的重量,缅怀逝去英雄,向健在者致以敬意。
活动现场还有一个环节,富阳籍抗美援朝老兵占志龙的女婿张英杰把抗美援朝时期个人藏品捐赠给“抗美援朝史料陈列馆(筹)”。张英杰是北方人,他自己的父母也都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这一次捐赠的藏品中,有占志龙在战场上使用过的水壶和饭盒,还有很多张英杰父母留下的物件和纪念章。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史料陈列馆筹建小组陆续接收了章洪生、汪文进、叶玉献、章荣根、牟净尧、凌明波、谢其亮老兵及家属的实物捐赠,以及章恒本、孙炳泉、谢光新的现金捐赠。这些带着烽火记忆的物件,将与老兵的影像一起,成为传承红色记忆的生动教材。
“无论是带着烽火记忆的物件,还是这些老兵,对于我们年轻一代来说,都是‘活教材’。”薛余华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一次又一次地引起大家对英雄群体的关注,一次又一次地唤醒大家对那段历史的回忆,提醒大家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
照片背后的故事
今年7月1日,在浙江天意物业发展有限公司、富阳区新联会富春分会的支持下,正步公益启动“铭记英雄·光影传承”抗美援朝老兵影像记录行动,组织志愿者再次走进健在的43位老兵家中,拍摄集体照与个人影像,还同步记录口述史。“虽然老兵的人数减少了一半,但是辐射的范围却没有变小。”薛余华说,他们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跑了12个乡镇,完成了前期拍摄工作,其中最远的老兵住在万市镇白石村。
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周荣从富阳日报退休员工何荣发手中接过了拍摄的接力棒。虽然相对于第一次拍摄而言,这一次有了经验,会熟练不少,但是周荣直言,拍摄43位老兵不是一件容易事。“其中有一位95岁的老兵,去年摔了一跤,一直住在新登人民医院的ICU病房中。”周荣说,老人几乎处于植物人状态,没有意识,也无法坐立。“我们在征得家属同意后,帮他换上服装,将病床摇直,拍摄了一张半身照。然后找到平时走访中为老人记录下的照片,用PS技术合成老人的面部表情。”周荣说,拍摄中不止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另外还有一位呼吸道插管的老兵和3位昏迷不醒的老兵。
“可能的情况下,每位老兵都要拍摄两张照片,一张站姿、一张坐姿。”周荣说,后期还要根据光线条件等将每一位老兵“安排位置”,进行后期P图。第二张“全家福”从拍摄到后期制作完成历时1个月,比第一张合影缩短20多天。
薛余华还分享了一个拍摄中的小细节:“几乎每次去看望这些老兵,他们都会穿着我们给他们定制的这件衣服,家属表示,平时老兵们也都要求穿这身服装,不舍得换下来。”薛余华说,这件衣服不仅是他们的回忆,更是他们对军人身份的感情。“我们发现,在2020年去看望这些老兵的时候,很多老人都是有些木讷的,但是现在他们不仅受到了我们的关注,更获得了同村人的尊重与关爱。你会发现,他们虽然年纪大了,但是精神面貌都好了很多。”
即日起,正步公益指派6支志愿队,把新合影照尽快送到每位老兵手中,“与时间赛跑,不让最可爱的人留遗憾”。
另外,放大版新合影将捐赠给区委党史研究室、区档案馆和抗美援朝之江纪念馆,让这份光影记忆在更广阔的范围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