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富阳日报

古城墙的印记融进日常生活 聆听千年文明在当下的回响

日期:08-05
字号:
版面:第04版:时政       上一篇    下一篇

  新登古城夜景

  方益生与他的竹器店

  元始门

  记者 许媛娇 通讯员 周诗楠

  文脉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基因链,若不加以保护,则将烟消云散。文化保护的意义何在?新登古城墙的故事,或许能解答这个疑问。

  关于新登古城墙,老底子的新登人自然知晓一二,但外人对此的认知不过从几年前古城墙露出“真面目”时才明晰起来。从2017年起,新登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显城露河”行动,要将被“掩埋”的城墙和护城河修复保护起来。直至2024年12月30日,新登古城墙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申遗作为文化保护的最高水平认证,让新登古城墙因为文化保护工程“出圈”了。

  新登古城墙的保护修复意义何在?78岁的方益生说,因为古城墙,他的竹编手艺受到全国各地游客的认可;37岁的何见评在城墙根下沏着茶,他说有了古城墙,作为新登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何见评10岁的女儿喜欢和伙伴们在城墙上追逐嬉戏……古城墙的印记融进一代代新登人的生活,这些细小的日常或许就是文脉的心跳,是千年文明在当下的回响。

  从“筑城为民”到“护城惠民”,城与人的双向奔赴

  竹编手艺人方益生与古城墙相伴70余年,从前,他住在城墙上,后因城墙修复搬迁,他住进新房子,也离城墙不远。2023年新登古城特色街区开街,方益生在距离古城西门不远处开了一家竹器店。每天8点前,他都会驾驶着电动小三轮来开门,把自己做的竹制品展示出来。在开店之前,他还有一项固定动作,只要天气好,每天清晨五点半,他就会在城墙上走路,一圈一圈,串起曾经的岁月。

  “我每天都看着修复好的城墙,感觉很开心。”方益生说,这毕竟有1000多年历史了,放在全国都是少见的。方益生从15岁开始学竹编技艺,如今已是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让他得意的是,如今自己的粉丝遍布湖南、河南、江苏等地,这些粉丝怎么来的?方益生说很多都是到新登古城墙的游客。见游客对竹制品感兴趣,方益生专门制作了名片,感兴趣的游客可以通过名片上的联系方式加他微信,喜欢什么样式,直接快递寄出。这几年,方益生的故事还上过省市新闻报道。“因为古城墙的吸引力,我的竹编手艺才能被看见。”他说。

  竹制品店不远处是新登的邮局展示馆,早年间这里就是新登老邮局。展示馆配套着一间茶室,两个场所的主理人都是何见评。他是出生在城墙上的人,记忆中,小时候能看到的城墙只有一小段,但足以成为他和小伙伴们的“秘密基地”,他说,城墙边的房子造得很紧密,沿着城墙,只要架上一块板子,就能走到邻居家去。“以前我们都说自己是‘城墙上人’,城墙拆开修复后,没想到下面还真有这么多城墙。”何见评突然有种陌生感,但很快又变成了心里的自豪感。游客来,他会不由自主讲起有关古城墙的历史,推荐新登好吃好玩的地方。他说自己10岁的女儿,每次到其他古城或古镇游玩,回来总说“看看还是新登古城更有味道”。

  与何见评一样,在城墙上出生的还有40岁的方宏韬,他是新安江移民后代,除了上大学,他从未离开过古城墙,甚至如今仍住在城墙上,并且在2018年入职了古城社区,直接参与古城墙保护项目的搬迁工作。“古城墙的修复保护也有一些牺牲,不少古城墙上的老百姓为了保护城墙只能搬迁。”方宏韬说,但新登古城墙保护的意义更大,能让更多人了解新登,也能让新登人更懂新登。“如今家乡终于有值得向别人炫耀的东西了。”因为这份认同,让他享受着在新登生活的每一天。

  来自安徽的33岁小伙罗亚东正是奔着古城墙而来的创业者,他曾在桐庐做水果生意,来到新登,看到古城墙周边的环境和生活状态后,决定将重心转移到新登,于是在古城秉贤街开了一家铁锅岁月餐饮店,生意还算不错。“这里环境很好,很有历史文化底蕴,餐饮也要跟文化结合,才能有更好的发展。”他说。

  在西门城楼下方,“折叠”着新登千余年历史,这里标注着“唐代城台”“宋代城台”“明清城台”,若穿越回千年前,新登建城时所筑“唐故城”,而后有“东安罗城”,后来又造了“明城墙”,每一次筑城,都是为了保护一方百姓,千年后,新登古城墙的保护修复一样是为了百姓。

  迈向“申遗”坚实步伐,来自“日久生情”

  在古城墙保护、修复的这几年,新登镇来了一位文物专家,他是区文保中心副研究馆员徐顺发,由区文广旅体局派驻。徐顺发笑称自己是新登镇的“长工”,从2020年新登古城墙考古工作开展时就深度参与古城墙项目,见证了古城墙走向“申遗”的每一步。

  “先要摸清家底。”徐顺发到新登的首要任务是考古,他促进成立了“新登考古工作站”,对城墙、城河、古城内部做了全面考古,显露了新登古城明清时期城门面貌,基本厘清唐代、宋代、明清等不同时期的城墙遗迹,“新登古城墙遗址”也被评为2021年浙江省考古十大重要发现。对于古城墙的修复工作,则严格报批并按照保护方案实施,规范化管理,2024年新登古城墙城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入选首届浙江省文化遗产保护监测十佳案例。当年12月30日,好消息传来,新登古城墙成功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徐顺发从事文化保护工作近40年,以前可没想过有一天会参与申遗工作。“从前没这么重视,从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提出‘八八战略’后,文化保护工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他说,很有幸经历了文保三大工程,任职文物馆时,发现并成功申报了富阳的第一个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泗洲造纸作坊遗址,任职非遗办时成功申报了国家级非遗项目——渌渚周雄孝子祭,这次的层次更高了,申遗是世界级的。“新登古城墙的保护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我很有幸有机会能为古城墙保护和申遗做点事。”申遗对于文保人来说是工作上的“天花板”,临近退休的徐顺发因为新登古城墙的申遗工作精神焕发。

  “酷暑天里,他老是戴着草帽沿着城墙在走。”富阳摄影师沈虹点出了徐顺发对工作的认真。徐顺发接过话题,他说文广旅体局领导总会开玩笑地问他到底是哪里人,每次汇报工作,他总是把“我们新登”挂在嘴边,虽然不是新登人,却早已“日久生情”。

  沈虹在新登镇政府与新登镇党委委员黄丹蓉和徐顺发碰了头,这次,他们要讨论新登古城墙申遗纪录片的修改。没错,沈虹已经为古城墙量身打造了一部纪录片。“从搬迁之前,我就开始拍摄记录新登古城,我知道如果不记录下来,就没机会了。”沈虹说自己也是新登人,对古城墙有感情,也为古城墙如今的面貌感到高兴。“古城墙是新登人的文化根脉,也早已成为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沈虹说。

  “申遗看起来是一个遥远的目标,但是我们一步步在迈进了。”黄丹蓉介绍,在文化硬件上就差城墙博物馆建设,而对于古城墙文化价值的研究需要一直做下去。走在古城墙上,游客们会欣赏周围的风光与花草,黄丹蓉不由得会关注到城墙砖块间长出的野草,如果根系太粗,会不会对城墙造成破坏,关于古城墙的保护成为习惯与自觉。“申遗并不是为了一块牌子,而是让老百姓参与其中,共同创造下一段历史。”她说,这也是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价值。

  像新登古城墙这样的故事,在富春大地上还在不断更新。龙门古镇的孙超在老房子里开起米酒酿造局,把孙权的故事酿进香甜的酒酿豆花里;黄公望村的朱梅娟用一碗红烧肉征服游客的味蕾,也将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的故事传递给更多人;泗洲造纸作坊遗址承载着富阳一张纸的故事,即将揭开神秘面纱……

  【短评】

  在保护中寻根 在传承中自信

  当古城墙从沉睡中苏醒,我们终于看清自己从何处来。就像老人们珍视家谱、祠堂,这份对根脉的眷恋,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新登古城墙的保护与申遗,从来不是冰冷的工程,而是一场温暖的寻根——它让“城墙上人”找到身份认同,让异乡人读懂市井里的文明,更让我们明白:文化自信,始于知道自己站在怎样的历史地基上。

  当更多人参与到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富春文脉必将在百姓生活中流淌得更加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