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吴璇 通讯员 李东旭)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核心在才。作为浙江省“建设青年入乡实践站点”民生实事的生动实践,杭州富沈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青年入乡实践站点(以下简称“富沈站点”),以“导师赋能—平台提能—资源聚能”三位一体的青年人才培养机制,为入乡青年铺就成长赛道,让青春力量在田野间扎根生长,奏响科技赋能乡村、共创现代农业新未来的奋斗乐章。
导师赋能,破解“角色迷茫”
富沈站点位于富阳区银湖街道沈家坞村,园区占地面积 600 亩,配套标准化厂房、先进农机设备和集办公、交流、实训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场所,为青年提供技术实操与项目孵化空间。
“刚来时连秸秆作物都认不全,现在我能带实习生了!”首批入驻富沈站点的实习生、来自浙江财经大学的徐肇翎同学,用他的“田间蜕变”印证了导师引领“第一步”的关键作用。
“第一天到这里的时候,我不知道要做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去做。就像面前有一扇门,却找不到钥匙打开。好在有导师带领,让我拿到了这把‘钥匙’,开启了我在田间工作的‘大门’,也找到了如何实现自我价值的路径。”徐肇翎说。
针对青年初入乡村时普遍存在的目标模糊、定位不清问题,站点创新构建“政府+高校+企业+N”的多元导师团,以“扶上马、送一程”的精准指导,帮助青年找准赛道。其中,政策导师由区农业农村局中高级职称的技术干部担任,详解乡村产业政策与基层工作逻辑;高校导师如浙江大学副研究员顾凤飞,带来产业、技术等前沿知识,拓宽青年的现代农业视野;企业董事长曾育成则以二十年农业产业化经验,化身“实践导师”,讲授“入乡第一课”。这位农民高级技师、浙江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从产业布局到村情村貌,带领青年触摸乡村发展脉搏,并为青年们提供从理论到实践的全过程指导。
“青年不缺激情,缺的是抓住产业脉络的能力。”曾育成的这句话,成为青年成长的“指南针”,让入乡青年迅速明晰“我能做什么、我可向谁学”。
平台提能,搭建“成长舞台”
“这里不是走马观花的实习,每天都在打‘真仗’!”来自宁波财经学院的吴晓琦道出了站点“重实训、强实战”的培育特色。依托站点的轮岗机制,她已在企业行政部门、农技推广、技术助理等多个岗位历练成长。“每一个岗位都有不同的节奏和挑战,让我更好地看清自己适合做什么、喜欢做什么。”
依托600亩园区、标准化厂房及先进农机设备,站点为青年提供多场景技术实操与项目孵化空间,并通过轮岗机制让青年在行政、农技、技术助理等岗位“沉浸式”历练,帮助他们更好地找到自己适合的岗位与赛道。
站点更鼓励青年走出企业、走进农户,积极参与技能培训、秸秆收储等联农带农活动,在服务中“懂农村、知农民”,也让村民对青年产生信任,“青年成长—农户增收—乡村发展”的良性循环已然形成。目前站点已带动10户农户增收25万元,村集体增收140万元。文化墙上的“活动风采”照片里,青年们田间劳作、交流研讨的身影,记录着从“适应”到“胜任”的蜕变轨迹。
资源聚能,拓宽“发展空间”
“‘青21条’政策‘明白纸’一看就懂,创业补助、住房优惠都写得清清楚楚!”这是入乡青年对政策支持的直观感受。站点聚焦青年“最后一公里”需求,从政策、技术、生活三方面构建保障体系:政策上主动协助申报补助奖励,确保红利精准落地;科研上链接浙江省农科院、浙江大学等院校资源,让青年深度参与科研项目;生活上依托30分钟生活圈提供食宿、医疗保障,“48小时响应机制”及时回应诉求。
此外,“星火奖”“优秀青年实践奖”等激励机制与人才储备库推荐通道,更让青年看到“干得好”的清晰路径。正如帮带导师张海娟所言:“乡村不仅有晨雾鸡鸣,更装得下青年的欢笑与梦想。”
从破解“干什么”的迷茫,到搭建“怎么干”的舞台,再到拓宽“干得好”的空间,富沈站点以“三能”机制为钥,解锁青年成长密码。如今,越来越多像徐肇翎、吴晓琦这样的年轻人,在富阳乡村沃土上实现从“适应”到“引领”的跨越,让青春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共绘“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