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富阳日报

永桥潘家

日期:07-31
字号:
版面:第07版:达夫弄·醇文学       上一篇    下一篇

  □ 应涛

  友人要到我家来做客,问我要地址。我说:“从松溪延至永昌方向,看到最大的中国石化,我便在那里等你们。”或许加油站设立那天起,就俨然成为了潘家的代名词;而潘家,正被越来越多的人遗忘。

  听村里的长辈们说,原来这里有一个“潘宅”,方圆几十里都是他们家的田地,可谓是富庶人家。与村东北河田施家的施家老爷一样,是永桥村(现属于永昌镇永昌村的一个自然村)的“地头蛇”,占据了永桥以及何云的土地。而佃户们就居住在茅草屋中,每年等待着种粮季节,都要问潘老爷租赁田地,以求一年温饱。然而更多的时候缴了租之后,口袋里的粮食所剩无几……周围的百姓都要租用潘老爷家的土地维持生存。而潘老爷的府邸就在今潘家这一带,故而称此地为“潘家”。

  关于潘老爷的传说,一直在潘家这一带口口相传。潘老爷的祖上原是明末的秀才,只因为考举不中,来到永昌读书。而村人说潘老爷虽然贵为老爷,但生活作风一向艰苦朴素,而且每逢灾年荒年都会打开自家的粮仓接济落难的村民。

  村民们若有邻里纠纷,或者荒年间土地催收不上来,潘老爷总会减租减息,或者居中调停,让这一带的村民们能够平安度过一个春节。如遇上自然灾害导致田地颗粒无收,潘老爷就将往年收上来的租子在自家门院熬成粥,分发给灾民们。

  无人知晓潘老爷最终去哪了。潘老爷只留下了茅屋两间,还有广袤的土地。

  直到我的爷爷,从永康芝英迁到新登官塘,再到长盘丁家,几经周折最后落户永桥潘家。这里周围都是旷野,境内一条永昌溪缓缓流过。爷爷觉得这里风景不错,便决定在这里安稳扎根。

  爷爷的到来让潘家仅有的几口人顿时便热闹了起来。因潘家人少地多,爷爷分得了几亩地,建起了房屋,在潘家继续着繁衍后代……

  爷爷选择在潘家最正中的位置盖房,也在后院开垦了几亩耕地,在门前留着自己的小院。在篱笆小院里爷爷还挂上了铃铛,每当风吹过时,铃铛总是“叮叮当当”作响。而奶奶说这是属于爷爷的浪漫。每当晚饭过后,爷爷挂在前院的铃铛总响个不停,仿若在说些什么。

  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潘家的各家各户你家一元,我家五毛的筹集资金自修潘家的水泥路。潘家漫天飞舞的尘土终于成为了历史。当水泥路圆满竣工的那天,我们几个孩童在水泥路上疯狂地跑着,走向金灿灿的稻田。我们就躺在稻谷上面,看着夕阳渐渐地沉落。

  年幼时,我们做完作业,潘家小巷便是我们的天下。每当做完了一天的功课,约几个小友,来到潘家路中央,开启一场属于我们的游戏。每当我们大汗淋漓时,长辈们纷纷出来寻找,并在呵斥声与嬉笑声中被带回各自的家。

  而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家家户户都有了自家的小车,可潘家的路却逐渐“变小”了。“潘家”这个地名也逐渐被“加油站后面的那条弄堂”所代替,我不知是该喜还是忧,只觉得像是丢失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