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鹏程 张婷/文
起初,“龙鳞坝”只是新一村和新绿村之间的一条生态堰坝,但无心插柳柳成荫,借助于壶源溪得天独厚的生态美景,这条独特造型的堰坝在抖音、微博、微信朋友圈等意外“出圈”,为昔日偏僻宁静的山乡吸引来大批休闲度假、玩水避暑、留影打卡的游客。
全年吸引游客近100万人次,“五一”“十一”和暑期游客日均1.6万人次,日峰值2万人次,旅游创收超5000万元——这持续火热的人气背后,蕴含着无限的发展可能,也体现了湖源乡持之以恒践行“千万工程”,努力将绿水青山的独特山水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通过三个“坚持”,实现了三个“绿”向三个“力”的有力转变。
环境共进
提升绿色领富“生命力”
还壶源山水本色。壶源溪沿岸全面落实生态保护计划,关停壶源溪沿线污染企业64家、竹纸作坊255家、小水电站6家,实现流域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以上,人水和谐成为常态。
晒全域清洁底色。以“景观全域化、全域景区化”为目标,建立“双线”长效管理机制,线上深化“一码当先”评价体系,推动“四治”融合;线下创新“月月星、季季优、年年红”比武机制,打造全域清洁样板。
绘富春山居美色。打造“田野集市”农耕地、“神堂倒影”夜景地、“石头花开”写生地、“梅州碧浪”打卡地、“特色驿站”休闲地,复刻壶源溪上久远的“诗画意境”。
资源共汇
增强绿色创富“新动力”
汇聚人源增活力。加强龙鳞女管家、网络直播带货等专技人才培训,助力山乡“一间房”向“3.0版”升级;引导乡贤、农创客等人才精准回归,新打卡点“渡口山庄”实现运营;本土优质企业裕达公司入驻村播馆,吸引众多返乡青年开展直播销售;发布“念好致富经”专栏,招引“听松居”文创基地、元书纸小微企业园等项目入驻,传递致富好声音。
盘活房源增效率。将闲置农房统一管理并进行流转,探索形成社会资本盘活闲置农房的发展和配套服务体系,有效利用农村闲置资产和低效资源,建成独具特色的“文化老街”,激活山乡“共富密码”。
挖掘文源增底蕴。“京都状元富阳纸,十件元书考进士”,传承并发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阳竹纸制作技艺”。厚植“春赏樱、夏戏水、秋味道、冬民俗”四季游品牌,打造金刚渡、龙鳞眼等旅游场景,大大提升了游客的游玩体验。
文旅共融
释放绿色促富“源动力”
“村播学院”为山货“赋值”。建立集创业培训、村庄运营、直播带货为一体的湖源乡富春味道农产品品牌馆(村播学院),为当地特有的手工索面、灰汤粽、豆腐皮、铁皮石斛、甜柿、石斑鱼等绿色食品冠以“湖源山礼”区域农产品品牌。推动山礼量质并举、扩产销、促增收,形成“村播馆+10个村共富生活委员+N个共富工坊、种养殖户和农户”机制,通过茶叶采摘、原料收购等带动400余农户增收。
“民宿协会”为山居“赋力”。持续打响“乐水共富”联盟品牌,探索建立民宿标准和信用体系,不断提升“小清新”精品民宿,给“微度假、旅居化”注入了新的灵魂。民宿、餐饮、露营、文创等业态持续发展,新一村现有民宿130家,年新增25家,数量位列全区第一,餐饮37家,年新增3家, 壮大旅游衍生产业延展共富链。立足民宿多元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理念,培育提升3大民宿集群、10家主题民宿、1家限上民宿,通过零工服务、菜品供给等辐射农户130余人。
“共富工坊”为山乡“赋能”。培育农旅融合式“共富工坊”,吸引艺术品展会、咖啡馆、网红书店、休闲娱乐一体式中心、亲子彩绘互动体验馆、轻食馆等新型业态入驻,打造“一张纸、一串粽、一碗面”四季产业链,让“老人居家致富、妇女巧手创富、儿童体验共富”成为现实。
“劳动研学”为山节“赋智”。开启线上线下“龙舟竞渡 共富源乡”端午文化节,传统越剧、跳竹马、元书纸非遗体验和现场龙舟竞演等节目亮相央视直播,吸引2000万人次观看;同时,开设红色、山水、农耕、石头、宗祠、非遗、美食等七类研学课程,推动亲子研学与新劳动教育联动发展。
“地胜藏春坞,民居小有天。秋山红入画,晴野白浮烟。”这是元代诗人张宪对湖源乡新一村独特山水资源的写意描述。新一村以龙鳞坝为最大特色场景,探索出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互促共进、双向转化的共富路径,构建起了“民富、业美、乐为”的“龙鳞+”发展新局面。如今,这里碧水蓝天生态好、美丽经济地气足、百姓富足心欢喜,呈现出全面发展的美好幸福场景。
(作者单位:富阳区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