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陂湖千年古湿地绽放新辉 程炳宏 姜燕 何乙波/文
日期:07-28
阳陂湖,始建于盛唐贞观年间,曾拥有610余亩的辽阔水域,承载着千年历史与生态记忆。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因过度围湖垦造和鱼塘开发,阳陂湖逐渐消失,仅存的水体也沦为劣V类水质。面对生态危机,富阳区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自2017年起启动阳陂湖生态修复系统治理工程,旨在让这一千年古湿地重焕生机,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生态修复,重塑自然之美。采取多维度措施,全面恢复阳陂湖生态功能。首先,加强截污纳管,完善周边污水管网,实现生活污水100%纳管处理,并引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构建营养盐集约式资源化系统、乔灌草截污净化系统、高效自净水生态系统和复合生态过滤系统,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其次,打造生态护岸,综合考虑边坡、水位、水流等因素,既满足防淤防冲需求,又提升了生态景观效果。此外,建立内循环系统,合理规划汇水与水质,新开明渠引水,设置水闸调控水流,有效改善全流域生态环境。通过系统治理,阳陂湖区域污染消减率达68%,水质从劣V类提升至III类,局部达到II类,水体透明度达到80厘米以上。水陆绿化面积大幅增加,鸟类、鱼类等生物种群数量显著增长,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
业态融合,激活经济活力。依托阳陂湖生态优势,打造“一湖七园”多元化生态景观体系,融合农耕文化、渔文化、四季景观等元素,构建集观景、休闲、娱乐、亲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旅游胜地。园区内配套翠影访客中心、帐篷营地等设施,开放草坪区、农趣乐园区、缤纷花海区等区域,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同时,举办“世界环境日”主题活动、杭州国际音乐节阳陂湖草坪音乐会等文化活动,形成独特的“自然+人文”文化体系,吸引大量游客,成为生态旅游新热点。
科普教育,传递生态价值。成立阳陂湖文化研究院,开展鸟类、植物和水质监测,对物种进行监测、研究、管理和建档,全力保护生物多样性。依托中国水稻研究所技术支撑,建设阳陂湖稻田生物多样性体验地,设立稻田生物多样性展厅、科普长廊和研学教室。体验地以“稻”为核心,串联湿地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稻作文化传承等功能,成为集生态保护、自然教育、文化休闲于一体的科普宣教基地。通过自然教育,传递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价值理念。
长效管理,保障持续发展。为确保生态修复成果持续,富阳区完善河湖长制,由区领导任湖长,富春山居集团作为湖长单位负责巡河护河等工作。建立巡河护河志愿者服务、雨污水混排检测整治考核、河湖保洁考核等机制,形成完善的生态保护网络。同时,建立阳陂湖生态修复司法保护示范基地,将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元素融入生态保护中,打造“旅游+环保研学+法治宣教”于一体的法治教育示范基地,为游客和群众提供生动的法治教育示范。
总结起来,阳陂湖生态修复工程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中展现了诸多创新亮点。一是将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通过业态融合激活经济活力,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二是注重科普教育,建立稻田生物多样性体验地,传递生态价值理念,提升公众环保意识。三是构建长效管理机制,完善河湖长制,建立生态保护网络,确保生态修复成果持续。四是创新法治教育模式,建立生态修复司法保护示范基地,将法治教育融入生态保护中,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司法保障。这些创新做法不仅为阳陂湖生态修复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其他地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供了宝贵经验。
(作者单位:杭州市生态环境局富阳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