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艳婷/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环境治理与经济增长的协同,本质是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革命将“环境成本”转化为“发展资本”;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增长速度的辩证关系,则体现为“以质换量、以新代旧”的动态平衡。
关停纸厂不是“自断经脉”,而是破茧重生的必经之路。当“三支烟囱”倒下,富春江畔的芯片企业与机器人基地正书写新的传奇。富阳的实践表明,生态环境治理与经济增长并非对立,通过系统性布局、创新性突破和制度性保障,可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能够走向更可持续、更有效率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为区域绿色转型提供可复制的样本。
一是生态环境治理与经济增长的协同逻辑。生态环境治理与经济增长并非对立关系,而是通过“绿色生产力”的释放实现协同发展。这恰恰吻合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中国建设实践结合下的创新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既不能任凭生态环境问题蔓延而不顾,靠牺牲生态环境质量来获得暂时性局部性的经济增长,也不是不计成本不考虑民众基本需要及其满足的无条件保护,而是尽可能地做到二者的合理结合,也就是努力实现协调发展或绿色发展的理念思路。富阳淘汰造纸等高污染产业后,腾出的土地和资源吸引光电、半导体等低碳产业集聚,环境治理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如土地、能源、人才),推动经济结构从“资源消耗型”转向“技术驱动型”,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增长速度的辩证逻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保持经济增长速度看似矛盾,实则遵循“短期阵痛换长期动能”的辩证逻辑。从短期视角来看,淘汰落后产能可能造成局部经济波动,但这是结构性调整的必经阶段。从长期视角来看,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能突破传统增长瓶颈。富阳关停500余家造纸企业为高附加值产业腾出空间,最终推动GDP质量提升。富阳通过光电、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集聚,2024年创新指数跃居全省第一梯队,经济增速不降反增,证明了“动能转换”对速度的支撑作用。
三是生态文明与人民福祉的统一逻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随着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转变,建设生态文明满足人民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美好生态需求,成为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习近平总书记顺应和尊重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热切期盼,深刻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充分体现了生态为民、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的价值依归,为生态环境科学治理提供了实践遵循。富阳通过铁腕治污淘汰高污染产业、培育绿色新动能,将“污水横流”的造纸集聚区蜕变为“山清水秀”的生态宜居地,既以富春江Ⅱ类水质、超300天优良空气回应群众“盼环保”的迫切需求,又以光电激光、集成电路等绿色产业创造高质量就业与可持续财富,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民生福祉的双向赋能,彰显了“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实践真谛。
(作者单位:中共富阳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