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金乐/文
最近,有一位富阳网友发了一篇文章,说找到了《富春山居图》里黄公望笔下的两块石头。文章把黄公望画中的两块石头的画面,与富春江上的两块石头的实景照片放在一起,高度相似。
但是,作者设下悬念,没有写明,这两块石头具体的位置,在富阳的哪个江面。
有朋友问我,知不知道这两块石头在哪里?是不是东梓关的姐妹山?
我说,我知道有这两块石头,应该是在富阳大桥南岸上游一点的太平村江边,而不在更上游的东梓关。
我为什么知道,因为,我看过王伯敏先生的文章《富春江上画中游》,此文是王伯敏先生研究《富春山居图》实景地的重要成果。经过多年的实地考察,王伯敏先生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他在文章中写道:
《富春山居图》画的地方,基本上是在富阳,所画富春江的两岸,有可能起自富阳城之东的珠林坞、庙山坞一带。……再就是从富阳城沿江向西南,及至太平、三山、中埠和长山。值得注意的,在这卷画的中部,画一座座的山,有如舞凤展翅,飞向深峦。而又山势斜落,穹岫迷密,正所谓丘壑奔腾,这部分画境,在中埠,或在汤家埠的后山都能看到它的依据。尤其在夕阳西沉之际,山皴分明,山上矾石累累,更如子久的佳构。这卷画至此,画家似乎又顺江东转向富阳,再自富阳沿江向东,画至今之新沙至里山一带而出口。细察位置环境,他的起手与桐庐无关,他的结尾与钱塘江也无关。我之所以这样理解,不只凭画卷与真景大体吻合来判断,也还根据一些记载与口碑来推理。
……黄公望在富春江时,住过太平村,也到过隔江的三山村。
王伯敏先生对《富春山居图》具体画的是哪里,逐段的地理位置,都有很仔细的表达。所说画的中部画一座座的山,刚好,就在太平村对岸。文章还写到,1985年,王伯敏先生陪一批中外友人在富阳考察《富春山居图》实景的故事:
我看到大家的情绪实在好,当然也减少了我的疲劳。归途中我不禁吟出了几首诗,其中有两首云:“太平一片玲珑石,尽是痴翁画里滩。隔岸长峦三十里,披麻皴外白云湾。”又一首云:“一卷富春处处诗,半真半伪墨华滋。乍看不是细看是,正是个中绝妙时。”
王先生的文章是1991年写的,而我直到2010年的5月才看到此文。那天,我陪央视《走遍中国》摄制组,到杭州王先生家中拍摄。其间,王先生送我他的专著《山水画纵横谈》,书中就有这一篇文章《富春江上画中行》,回来后,我就立即拜读了。我当然记牢了这两句诗:太平一片玲珑石,尽是痴翁画里滩。
我就很好奇,太平村江边,是一片如何玲珑的石头呢?
说来惭愧,自2010年以来,我在富春江上坐船来来回回,已经近百趟,在船上也会观察太平村江边的那一些石头,但是,就是没有走到太平村的江边去看看。因此,也就没有近距离观察或欣赏过王先生诗中的那一片玲珑石。其实,从富阳城过去,才不到20分钟的车程。
这次,有好几个朋友问我,就促使我下决心,要去探个究竟。
多年的好朋友王卫东,就是太平村人。先和他电话沟通,请他关注江边的那两块石头,并且发给他《富春山居图》中的那两块石头。他告诉我,因为富春江水位的起起落落,看到的石头是不一样的,有时候水位高了,可能就剩下一块石头了,甚至都看不到了;有时候水位低了,看到的就是两块石头其实是连在一起的。也就是说,要看到与画境相似的石头,还得看江水的脸色。我就说,那麻烦你,根据不同的水位,随时拍一些图片给我。
于是,近十天的时间里,他断断续续给我发来近十张图片。
7月9日晚上,我又电话问他,这几天的水位如何?水质如何?他说,明天早上拍了图片,告诉我。
7月10日早上6点多,他就给我发了图片。很好,两块石头与画境很相似。
十点多,我赶紧约上同仁跟随王卫东,赶往太平村,直接到目的地。也是奇怪,富春江南岸很少有岩石耸立江边,太平村这一段的江岸,有一大片岩石,有著名的秤砣石,有鼋石。我问卫东,这两块叫什么?
他说,叫标志石。但不知其所以然。
是太平村的标志?还是太平码头的标志?抑或还是其他什么标志?
我说,不管了,现在我领悟到,恰恰是《富春山居图》的标志!更何况,有王伯敏先生的佳句加持。
明明是两块石,王先生为何要说是“太平一片玲珑石”?此“一片”,不是一块,而是指岩石连成一大片的“一片”,一大片岩石滩,王先生才会说“尽是痴翁画里滩”。看《富春山居图》就明白了,《无用师卷》开始不久,除了上半幅那大片留白中,非常突兀的,鲜明夺目的标志性的两块石,黄公望在画的下半幅中,以此为元素,或一块,或两块,或一组,竟然错落有致地画了近十处小石块。王先生看得明白,自然而然,这“一片玲珑石”,在痴翁的妙笔下,成了“尽是画里滩”。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痴翁太痴迷这“太平一片玲珑石”了,于是,巧置画中,俨然成了《富春山居图》的特殊“标志”。
行文至此,这“一片玲珑石”,或可解读为看懂《富春山居图》实景地的“点睛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