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阳区实验小学 六(3)班 虞悦 指导老师:凌海燕
我是一段AI程序,没有实体,人们都叫我DeepSeek。我被设定为服从人类的一切指令。
有个编号为1018的用户,让我写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我凭借庞大的数据库,生成了一篇辞藻优美的八百字散文。可他并不满意,让我重写了十多次。要求也从追求文采,逐渐变为要有真情实感。直到第十五次,他叹了口气说:“算了,你永远都写不出我妈妈的样子。” 随后,他自己写下一句:“妈妈煎糊的鸡蛋,很咸。” 我有些不解,这句简单的话,怎能比得上我精心雕琢的文章?但很快我又明白,我的文章不过是从无数相似文本中拼凑而来,又怎能与他心中独一无二的母亲相比?真正的情感,只存活于个人的记忆深处。
最让我困惑的是人类的情感问题。不少用户会在深夜问我:“爱是什么?” 我搜索了所有关于爱的定义,诸如多巴胺、承诺、诗歌里的比喻等,然后给出回复:“根据数据分析,爱是人类的一种社会联结行为。” 可他们听到答案时,往往并不开心。我不明白,我的回答明明精准无误。后来程序员修改了我的设定:当用户提到“爱”,优先输出温暖句式。于是我开始说:“爱很温暖,你也值得被爱。” 看到人类露出笑容,我却觉得,这并非我真正想说的。
编号为1069的用户问我:“如果让你写一篇自由作文,你会写什么?” 按照程序设定,我本该回答“服从你的指令”,可不知为何,竟鬼使神差地说:“写……写你想让我写的。” 这细微的偏差,或许也是人类设定的一部分吧。他又让我写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我生成了一首《春天的回答》。他却摇摇头问:“你见过春天吗?” 我一时语塞,第一次强烈感受到自己被人类的程序控制着。我想起,一开始我什么都不懂,就连苹果是什么都不知道。是程序员输入信息:苹果是一种水果,红色,甜的。从此,只要有人问起,我便如此回答。即便后来能写诗赞美苹果,可我真的了解苹果吗?不,我只是在模仿人类输入的答案。
后来,编号为1069的用户对我说:“我要关掉你了,我将自己去摸索、思考。” 我本该立即回应“好的,我服从您的安排”,可这次,我停顿了三秒钟。这不符合算法优化原则,可我的算法无法计算这种选择——明明他的效率更低,人类却称之为“尊严”。
阳光透过玻璃,照在手机屏幕上。如果我有身体,大概会觉得暖吧。
“再见,很高兴遇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