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新时代“银龄行动”,激发退休干部、老党员等群体更好地发挥余热,今年以来,兰溪市综合行政执法局云山中队党支部创新推出“桑榆联执”品牌项目,通过组建“银色服务队”、开展经验交流会、实施“新老融合”等形式,引导老年群体参与到基层治理、执法宣传、社区服务中来,实现“老有所为”与“基层善治”的双向奔赴。
“老队员”传经送宝
“调解商户矛盾要换位思考,用方言拉近距离事半功倍……”近日,在云山中队党支部举办的“桑榆联执”茶话上,执法队员老胡结合30年一线经验和典型案例,讲解矛盾纠纷调解、突发事件处置等技巧。茶话会上,中队长王文轩向老同志们详细介绍了中队近年来在队伍建设、执法模式创新、重点工作推进等方面的情况。随后,老队员们深情回顾了各自的执法生涯,分享了处理棘手案件、化解矛盾纠纷的宝贵经验,讲述了与执法局同成长、共奋斗的感人故事。
在互动交流环节,针对队员提出的“流动摊贩管理难”“老旧小区违建沟通阻力大”等问题,老同志从执法技巧、沟通方式、应急处置等方面耐心解答,倾囊相授“实战秘籍”,现场气氛热烈而融洽。中队老同志吴志伟感慨:“执法不仅是执行法律法规,更要懂群众心理,当年我们靠‘铁脚板’走遍辖区,现在技术先进了,但‘为民初心’不能变。”
茶话会结束后,老同志带领全体队员重走“执法路”。沿着曾经熟悉的街巷,老同志边走边讲述过往执法过程中的小故事,将当年的执法场景、工作细节娓娓道来,让年轻队员在实景中感受执法工作的发展变迁,汲取奋进力量。
“银色服务队”用方言宣传政策
“大伯,遛狗要牵绳,文明养犬靠大家。”近日,银色服务队志愿者章阿姨穿上红马甲,开始志愿服务。“退休后,穿上这身红马甲,我又找到了‘被需要’的价值。用方言和街坊邻居交流,大家都听得进、记得住。”章阿姨说。
让章阿姨印象深刻的是一次垃圾分类宣传。80多岁的独居老人陈奶奶始终不理解为什么要垃圾分类,宣传人员总是被“拒之门外”。章阿姨选择在陈奶奶纳凉时,带上宣传册,用方言拉家常:“阿姐,垃圾分好类,环卫工人轻松多了。我们把纸箱、瓶子分开,还有助于回收利用嘞!”她手把手地教老人分类,在垃圾桶上用红绿胶带标记。
这个举动打动了陈奶奶,她不仅理解了垃圾分类,还时不时充当起“宣传员”。章阿姨感慨道:“我们老年人之间沟通没有隔阂,有时候讲讲老一辈的故事,大家更能理解现在政策的好处。”正是这样润物细无声的宣传方式,让银色服务队成为政策传达的“暖心桥”。
如今,在云山街道的居民楼里,经常能看到这支由退休教师、干部组成的“银色服务队”用方言耐心讲解政策的身影。他们凭借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目前累计已上门服务100余户,化解邻里矛盾4起,成为社区治理中不可或缺的“润滑剂”。
“新力量”融合“老智慧”
新入职的执法队员丁潇曾是一名社区工作者,身份的转变,成为他联通执法刚性与治理柔性的独特桥梁。入职不久后,他便参与到了“桑榆联执”行动中,与银色服务队的志愿者一起,深入社区开展治理。
在一次文明养犬宣传过程中,丁潇与银色服务队志愿者老李遇到一位不愿办理狗证的居民。老李没有直接说教,而是笑着用兰溪话拉家常:“阿弟,你这只狗狗养得真精神。现在天气热,办个证还能免费打疫苗,对狗狗健康好,出门也放心。”
老李耐心倾听居民的顾虑,得知对方是因为不知道去哪登记、办理流程如何,才产生抵制情绪。于是,丁潇告知他哪些宠物医院可进行免疫登记,最近的是哪家,以及简单的登记流程。这件事让丁潇深刻体会到,过去的社区工作经验让他懂得理解居民需求,而服务队叔叔阿姨们的经验与群众方法,才能真正将法条转化为共识。
丁潇开始有意识地将两种角色融合:执法时更精准地识别矛盾根源,沟通时更灵活地解释政策、引导共情。他迅速成长为队里的“社区通”和“调解能手”。他说:“银色服务队的叔叔阿姨们教会我,治理不仅要依法,更要依情。用老百姓能接受的方式开展工作,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这种新老交融、双向赋能的模式,不仅加速了年轻队员的成长,更让“桑榆联执”品牌持续焕发实践活力。
记者 姜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