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蒋宇欣
9月23日是秋季的第四个节气秋分。中医专家介绍,秋分是阴阳平衡的关键节点,气候由“温燥”转为“凉燥”,风邪盛行,寒邪渐侵,养生以“平衡阴阳,润燥御寒”为核心理念,重在调和肝脾,防范消化系统和情志方面疾病。
秋季天干物燥,人们常会出现口干舌燥、皮肤干燥、喉咙不适等症状。此时,饮食上宜多吃白色食物,如雪梨、银耳、百合等,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缓解秋燥的作用。也可以适当食用一些酸味食物,如山楂、橘子等,酸味食物有收敛固涩的作用,有助于收敛肺气。少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葱、姜、辣椒、花椒等,以免刺激肠胃、耗伤津液。少吃生冷寒凉的食物,少吃凉拌菜、冰镇饮料、雪糕、海鲜等食物,以免损伤脾阳、增加消化负担。
在起居方面,民间自古就流传着“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说法。“秋冻”要遵循“耐寒锻炼从初秋开始”的规律,气温下降后,不要急于添加过多的衣服,以便身体有抗御风寒的能力,增强抵抗力。但秋冻也不能过头,尤其是有慢性气管、支气管炎、哮喘、体弱多病、怕冷易感冒的人,不能过于勉强“秋冻”,而是要注意保暖,以免引发宿疾,滋生他患。
此外,秋季本为阳气收敛的季节,阳气具有养神、养筋的功效,秋分之后,阴气渐盛,阳气则进一步潜藏,因此会出现“秋乏”的生理现象。如果经常熬夜,容易伤及人体阳气,故要调整作息时间,养成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做到起居有时,劳逸适度,保证充足的休息,以顺应自然界收藏之势,适应人体阴阳消长的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秋分过后,萧瑟秋风、绵绵秋雨、万物凋零常常令人顿生愁绪。有些多愁善感之人往往会变得情绪低落、萎靡不振、悲忧伤感。中医认为“百病皆生于气”,不良的情绪是导致各种疾病的主要因素。此时应调整精神状态,保持心情愉快,胸怀豁达,宁神定志。可以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培养广泛的业余爱好,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以此减轻秋季对人心理上的不良反应。
秋分时节,可以通过按摩穴位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如按摩迎香穴(鼻翼两侧)可缓解鼻塞、流涕等症状;按摩合谷穴(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可疏风解表、通络止痛。通过穴位按摩,不仅能缓解秋季常见的身体不适,还能提升身体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