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兰江导报

坚守古法工艺 延续非遗酱香

日期:09-23
字号:
版面:第06版:青春逐梦 创业兰溪       上一篇    下一篇

春生曲、夏制酱、秋出油,从一粒黄豆到一滴酱油,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穿梭在兰溪的游埠古镇老街,总能被一缕酱香吸引,循着香气走进游埠百年酱坊,便能听得一句“快来这里打酱油”的吆喝,论谁都会抬起脚步一探究竟。 走进酱坊,一眼便看见晒场上的七十余口酱缸,按照制酱的不同阶段整齐排列。揭开盖子,有的酱缸堆着厚厚的豆料静候发酵,有的已酝酿完毕,表层的结晶即是“时候到了”的标志,若从其中舀起一勺,便能看见黑而透亮的酱油涓涓而下,比生抽粘稠、比老抽鲜香,散发出时间沉淀的香气。 来自上海的游客李建国对非遗酱油很感兴趣,正认真听着酱坊工作人员的介绍。“老远就看见百年老字号的招牌,特意来看看是什么样的。”他说。游埠酱坊从光绪三十年(1904)创办至今,已有121年历史。过去,兰溪三伏酱油名气十分响亮。1939年,游埠酱油和金华火腿、金华酒齐名,获得“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游埠酱坊创办时,头块招牌名叫“方豫丰”,也叫“伏天泰”,当时卖得最好的就是三伏酱油。现在,兰溪三伏老油传统酿造技艺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游埠酱坊也成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保护单位。而90后陈凌,则是兰溪市“三伏老油”酿造技艺的传承人。 2014年大学毕业后,陈凌接手酱坊,从学徒起步掌握祖传古法酿造秘方,2017年与丈夫杨大成结婚。面对老师傅们陆续退休的情况,杨大成便师从陈凌,成为酱坊首席酿造师,二人还重启了酱坊老招牌“三伏太”。杨大成负责前期生产,陈凌负责后期销售,酱坊里也有了更多年轻人的身影。如今,酱坊经营得有模有样,年产量稳定在1万公斤左右,供不应求。尽管酿造酱油的过程很辛苦,皮肤也晒成了酱油色,但是陈凌和杨大成夫妻二人同心协力,守着酱缸,守着非遗,让百年酱香在当下依旧浓郁。 为打响名气、拓宽渠道,陈凌开起了网店,直播带货也成了夫妻二人打理酱坊的日常。“有个江西的网友看了我们的直播,专程带着家人来到游埠参观酱坊,一口气带走了好几瓶酱油。”在夫妻二人真诚地推介下,纯天然、无添加的“三伏太”古法酱油销往全国各地,他们的“匠心故事”也走进了网友的心里,不少网友因为酱油对游埠古镇充满了好奇。 每到旅游旺季,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都想近距离看看古法酱油的酿制过程,打卡百岁酱缸,五六人宽的门堂过道常常被挤得水泄不通,进出都得侧着身子。杨大成恨不得再开一个门,让大家都能一饱眼福。 在商品陈列室内,除了酱坊自产的酱油、米醋,陈凌还把本地的农特产整合起来一起销售,小萝卜、蜜枣、茉莉花茶、农家菜籽油、手削藕粉等20多种产品,让前来选购,的游客目不暇接。 从山东来旅游的小伙子高洪国,恨不得将每一种特产都带回家给父母尝尝,“像这个菜籽油,我在山东都没见到过,味道肯定很好。好的东西要带回去给爸妈尝尝”。酱坊里的农特产,也借着流量的东风,实现年销售额超100万元。 谈及未来,陈凌和杨大成计划开设非遗酱油研学馆,既让孩子了解古法酱油的魅力,又能弥补酱坊场地有限的遗憾,通过模型清晰呈现制酱过程,让非遗技艺与古法酱香真正走出酱坊。

本版内容 记者 赵梦璇 徐思雨

版式设计 记者 包静怡